问题22:盘上为什么要镌刻铭文呢?
朱夫子答:
盘子属于日用之器,铭文用于自警。古代的圣贤兢兢业业,本来就无时不戒慎恐惧,但依然担心自己会有所松懈而忘了本心。所以在日常用具上,根据不同情况刻上相应的铭文以便引起警觉,本意是让这些铭文常在眼前,心中时时保持警惕,而不至于懈怠忘却。
问题23:那澡盆上刻这样的文字,用意何在?
朱夫子答:
德性对人的重要性,犹如身体对人的重要性一样,德性原本是明澈的,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是干净的一样。明澈的德性容易被利欲迷惑,犹如洁净的身体容易被尘垢所污染一样。今天之存养省察,如果可以去除昨天之利欲的迷惑,那么今天就是新人,其效果犹如疎瀹澡雪,可以把前一日身体上的尘垢清洗干净。
但是,今天身体洗干净了以后,身体还是会被尘垢弄脏,因此要经常洗澡,今天洗干净了,明天还要洗,天天洗,才能天天干净,不可有一天间断。修身也是这样,必须每天存养省察,改正过失,每天一刻间断,才能不被利欲所迷惑。
成汤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正是得益于此。人们称赞他的德行,说他不近声色,不贪货利;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从谏如流,不吝改过;对人不求全责备,自检唯恐不及。由此足见成汤修身日日新之事实。《长发》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则文字表达更加简约而意义更加深切。
成汤之所以有此境界,乃受学于伊尹而有进一步的发明,所以伊尹说,成汤和他自己都具备合乎天心的始终如一的纯德,因此伊尹在还政于太甲之初,再次叮咛告诫太甲要始终惟一,不忘日新。因为这个时候,太甲还有些自怨自艾,他刚从桐宫反思回来,心性已经趋向仁义,就是处于《大学》所谓的“苟日新”的状态。
伊尹把当初对成汤说过的话,再次用于告诫太甲,是希望他从此起步,存养省察,不要停步,以继承烈祖成汤的美德。可谓用意深切。
后来周武王践祚之初,太师姜尚对他有“丹书之戒”,尚父告诫说,诚敬胜于懈怠则吉,懈怠胜过诚敬则灭,仁义胜过私欲则顺,私欲胜过仁义则凶。
武王受教后,在几席、酒具、祭器、刀剑和门户上无不刻上铭文,则是受了成汤之风的影响才有的举动。
当时的不少铭文在礼书中还可以看到。希望大治的君王、有志于学的士人,不可以不认真考求。
问题24:此处讲“新民”,为什么要引用日日自新的典故?
朱夫子答:
这是曾子从根本上来论述新民,自新之至,是新民的起点。
----《我读大学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