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教育彩云片片》系列 第030篇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志向或看法。但是,首要、总体、基础、共同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家教:让孩子成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孩子是白纸,可任意涂色;孩子还小,可任意雕琢;人各有命,对孩子不必过多干涉。人各有命是没错,但任凭环境影响,放任自流,则充满未知和变数。
让孩子做自己,先要了解孩子。在孩子的生命里,什么东西在指挥、支配着孩子,而且难以改变呢?
一是灵魂(魂魄)。灵魂是先天的,具体表现为孩子的天性(灵性)和自由意志。忽略、避开或违背孩子的灵性,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潜能。孩子生命里蕴藏的潜能,也是先天的。潜能可表现为血性,血性也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想要孩子潜能充分发挥,就要关注孩子的血性,即义气培养。
家教:让孩子成为什么?三是兴趣。兴趣也是先天的,由基因版型决定。没有先天基础,很难培养出真正且持续浓厚的兴趣。兴趣可表现为习性,习性也反应孩子兴趣的特点,同时影响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以上三点,真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而且都属于先天因素,难以改变,所以在孩子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
在孩子成长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孩子先天不足,可以靠后天弥补。其实,后天只能借助或发挥先天素质,想要弥补孩子的先天素质,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实现的。父母可以发展孩子的体能,却常常限制孩子的业绩;尽管意愿相反。为什么?因为父母与孩子间,做人易相生,专业常相克。
家教:让孩子成为什么?那么,怎样才是做自己呢?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方向自主,二是兴趣自信,三是条件自立,四是意志自由。根本表现是自由:自由奋飞,方可持续。所以,情感、意愿和兴趣是教育的前提,不可忽略。
我们为何非要让孩子做自己?因为孩子非自主不快乐,非自信不成长,非自立不发展,非自由不续永。没有了快乐、成长、发展和可持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指导孩子做自己方面,我们经常进入两个误区:一是该管不管,放任自流;二是相反,管理太多,逼迫强制。这两种做法,都不能保障安全、规避凶险、防止隐患。为避免这种状况,我们要清除以下错误认识:
一是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能力自主。其实,孩子本来就自主,但只为自己的天性作主。 不符合天性的事情,孩子都懒得做。除了在良好身教的前提下,安全、习惯、健康方面的事务,家长务必替孩子作主,甚至采用强制办法,其他方面,则应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为前提。
家教:让孩子成为什么?二是认为孩子还小,无从自信。其实,孩子不是无法自信,而是只为感兴趣的事情自信。 一旦感兴趣,孩子就会自动调配资源,保障自己实现目标。
三是认为孩子还小,无法自立。其实,孩子本来就追求自立,先天就是自立的;因为幼年被娇惯,才丢掉了自立能力,甚至走向依赖和索取。
四是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自制力,自由起来就无法无天。其实,孩子只为天性无法无天,对其他事情并不感兴趣。 而发挥天性才是最好的成长途径。
五是认为孩子还小,只有依靠外部力量,才能建立自信、自立、自主。其实,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所以,通过“借助、相信、自主”等方式,促进孩子做自己,是家教的基本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