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己与成物(二)

作者: 澡花可视化读写 | 来源:发表于2023-07-07 05:51 被阅读0次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开始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导论部分。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人所面对的世界具有未完成的性质。这里所说的“世界”,是一种相对于人而言的现实存在。本然的存在具有实在性,相对于人而言,它却不一定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所谓“现实性”,与进入知与行的领域、成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相联系,正是以此为前提,存在对人呈现出现实的意义。在以上视域中,“现实性”具有生成的性质。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言来说,由本然走向现实的过程表现为“既济”与“未济”的历史互动,而“未济”所展示的,就是世界的未完成性。

    2. 儒家所说的“赞天地之化育”,从形而上的层面突出了现实世界的以上维度:“赞天地之化育”意味着世界非已然或既成,其完成离不开人的参与。与现实世界的非既成性相应的,是人自身的非完成性。人刚刚来到世间之时,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后者与自在的对象相近,也具有某种“本然”的性质。人的完成,在于扬弃这种本然性,逐渐走向自由的存在状态。这样,一方面,本然的存在通过融入人的知、行过程而呈现其现实的品格;另一方面,人也在“赞天地之化育”、参与现实世界的形成过程中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二者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3. 在“赞天地之化育”的历史过程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存在者而内在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人又作为存在的发问者和改变者而把这个世界作为自己认识、作用的对象。这种作用在总体上展开为一个“成己”与“成物”的过程。

    4. 从哲学的层面看,“成己”与“成物”的具体内涵,也就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以本然世界的超越为内涵,“成己”与“成物”的过程同时也指向意义世界 。

    5. “成物”首先涉及“物”。“物”常指一般的“有”或存在。具体来看,“物”可以区分为以下二重形态,即已经进入人的知行之域者与尚未进入此领域者。从成物的维度看,尚未进入知行之域者,也就是处于原初形态之物,它包含二重基本规定,即本然性与自在性。这里所说的“本然”主要相对于人化过程而言,在本然的形态下,“物”尚未与人相涉,其存在、变迁,都处于人的作用之外。与本然相关的“自在”,则指向“物”自身的规定(首先是物理规定)。此所谓“自在”,主要表征物的实在性,是进入知行之域的存在与尚未进入知行之域的存在共同具有的规定。

    6. 物的以上规定,对应于“何为物”的追问。然而,“物”的追问并非限定于物自身,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何为物”的问题,总是引向“何为人”。从实质的层面看,“何为物”与“何为人”的相关性首先在于:“物”的意义惟有对人才敞开。事实上,本然性与自在性作为“物”的不同规定,其意义都与人相涉:“物”的本然性是相对于“物”的人化形态而言,“物”的自在性则展示了“物”对于人的独立性(“物”的物理等规定不因取得人化形态而被消解)。广而言之,无论在理解和认知的层面,抑或目的和价值之维,“物”的意义都是在人的知、行过程中呈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己与成物(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lr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