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李庄

作者: 和铃央 | 来源:发表于2016-11-19 17:16 被阅读148次
    图片来自网络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不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决定离开北平,他们抛弃曾经拥有的精致的家当,潦草打包了生活必需品,带上书籍论文和工作必备的仪器,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的林徽因,肺部已经出现了空洞。

    提起林,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出身名门、天生丽质的才女,是太太的客厅里书香在襟、优雅自在的沙龙女主人,以及她身后留下的诸多逸闻趣事。然而,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会仅仅是个一成不变的角色,这个如空谷幽兰一般的奇女子,正是在流亡中,在病痛中,在李庄,她才真正成为林徽因。

    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乘船到烟台,然后坐车到潍坊,青岛,再到济南,郑州,一路辗转,最后才抵达长沙。未曾想到,战争的火舌迅速袭来,他们的临时住所再次被战火吞噬,1937年12月初,战争迫使他们奔赴更遥远的地方——昆明。

    从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精美典雅的太太的客厅,到四川李庄某处一个破败凄凉的小院子,一路奔波的途中,布满战火与荆棘,她一天天消瘦下来,眼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性,可病魔不会被她坚定的眼神吓到,开始攻击她脆弱的身体。走到湘黔边界的一个小县城,林徽因病倒了。

    她得了肺炎,整夜整夜地咳嗽,在偏远的山区,没有医生,没有药物,甚至居无定所。一场突如其来的炎症,仿佛耗尽了她的全部力量,柔弱如林黛玉,但是残酷的战争从来不会同情一个弱女子,就这样,那个曾经肆意挥霍青春的林家小姐,真正活成了一个直面生活的妇人。

    初到昆明,梁思成的脊椎病就犯了,只能每天躺在一张椅子上休养。为了维持生计,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翻越4个山头去给云南大学的学生补习英语,一个月所得,只有40元法币。但是他们心爱的建筑事业并未荒废,领到工资的第一个月,林徽因就去买了测量的皮尺,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界权威刊物《笔尖》发表了梁思成的论文,更坚定了他们在流亡中坚持学术研究的决心。

    1940年11月,夫妇二人带着孩子和母亲,前往偏僻的李庄。离开了觥筹交错的上流社会,生活在这对贫贱夫妻面前彻头彻尾地变了模样。恶劣的环境和长途跋涉摧毁了身患肺病的林徽因,她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一连好几个月高烧迟迟不退,恶化的肺结核导致她大口的咯血,却没有专业的医生治疗。她躺在床上默然感受着这段艰苦岁月,和丈夫互相支撑熬过这漫长无尽的日子。

    战乱中,一方院落的家庭给了林徽因无限的勇气。她会给孩子们朗读《贝多芬传》和《米开朗基罗传》,激励着孩子同时鼓励着自己,也读杜甫、陆游的诗歌,传递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读着铿锵有力的文字,她最终选择了相信希望,坚持到底。

    艰难的现实生活把诗情画意的幻想击得支离破碎,反而让她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古建筑研究当中,她不顾身体难忍的疼痛,伴着李庄微弱的烛光,研究《史记》和《汉书》,就着粗茶淡饭,和丈夫一起写作《中国建筑史》,在纷乱的战火中固守自己的一爿净土。

    我们如今提起林,总绕不开她清丽的外表,娴熟的社交,显赫的家世,亦或是她与徐志摩的风花雪月,与梁思成的相濡以沫,与金岳霖的山高水长,这些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女神。但唯有李庄,是她一个人的战争,她经历艰难,经历苦痛,逐渐明白责任与担当,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里,她也始终坚持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坚守。真正的女神,不是淡妆浓抹,也不是身披华服,而是身体里的一点“韧性”,一点“坚定”,一点深刻感受过命运惨淡后的冷静。

    战争结束,终于可以返回北平。这段名为“李庄”的日子,已然深深刻在她的记忆里,桨声灯影里那个瘦削的身影,早已雕琢成了中华民族的傲然风骨!

    李庄的水声潺潺如诉,经此一役,她才成为真正的林徽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徽因的李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ke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