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易经财经社
[古易原理]十一、《易》就是「一」

[古易原理]十一、《易》就是「一」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4:04 被阅读2次
[古易原理]十一、《易》就是「一」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处《系辞》才着手正式解释易、简,而且内容是直接解说符号,并非针对符号的概念,是从代码的层面在做出解释,也就是直接涉及到符号的「数」的属性。

作为首句,当然要说明《易经》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符号来作为文明传承代码,言之以理,晓之以据。

《系辞》给出的理由是:「一」有亲,「二」有功。

何谓「有亲」?《系辞》有不求人的习惯,因登峰造极,也无人可求,为免误解,每推出一个新的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往往会在后来的文字里,巧妙安排一系列的解释文字,如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疏而不漏。

这里的第一层解释是「有亲则可久」;

第二层解释是「可久则贤人之德」;

第三层解释是「日新之谓盛德」。至此才告一段落。

这些内容,前边两部分在文章中是紧承在一起的,最后一句很跳脱,本来应该紧跟在后边的位置,实际上却处于另外一个八方不靠的地方,不仔细就发现不了。

这句话有一个需要考证的字,就是「亲」。朱熹将《三字经》的「苟日亲,日日亲」,训「亲」为「新」,是重视这个儿童识字读本,是真研究,但是到《系辞》这里却不吱声,可见骨子里并没有多么认同《易经》,也许是叶公好龙。

「日新之谓盛德」不仅仅是介绍「德」,重点在「亲」,目的是告诉读者,这里的「亲」应当训为「新」,解释是「日新」,与「苟日新,日日新」大体一致。

至于为什么原文同时存在「亲」和「新」,并且解释与被解释的句子相距甚远。这种情况相当蹊跷,到底是误记、错简、还是《系辞》原话就是这样,其中深意,值得揣摩。

《系辞》在意的,或者说如果真的想要蒙混过关的话,要害还不是这个「亲」,而应该是「可久」,因为「可久」与「数」有无法开解的联系,是一种可以运算、可以演绎的真实存在。《系辞》显然并不想让它们过于明晰,所以不排除有人为虚化这个概念的用意。

为了节省文字和时间,在继续深入之前,我们同时来看看「二」的解释情况,以作对比和兼顾:

一是「有功则可大」;二是「可大则贤人之业」;三是「富有之谓大业」。

层次同样的分明。简的功能是「富有」,而具有「数」的属性的,则是其中的「可大」。在《易经》里面,「简」或者说「二」的作用就是占据一个「位」,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位」的空间多大?「一」的最大值。换句话说,就是「位」包容「一」。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系辞》里面,「简」往往描述成比「易」大,「坤」比「乾」大。实际上二者在大小方面并没有可比性,不存在这样的同一口径。之所以这样表达,是为了便于通俗地介绍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实体与躯壳的关系、共生与互动的关系。

比如后边说的「夫易广矣大矣」,就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讨论。《系辞》说「乾」产生「大」,「坤」产生「广」,也等于说,「乾」受限于这个空间,而「坤」没有这种限制,因为本身就是这个空间的表达。「坤」虚怀若谷,是一个不断拓展的空间,「方」中孕「物」,包容着「一」。

因此,《易经》没有赋予「简」以及「坤」表达「量」的功能,因为「位」、或者空间无法「量」化,这一点与「易」和「乾」完全相反。它们实际上是借助「易」或者「乾」来反映「量」。

《系辞》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刚柔为什么会「动」。

《易经》更深层次的动力源,正是「易」或者说「一」。

「一」的本质特征是扩张,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无休无止地扩张,使得「一」自然成为天生的动力源。「一」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断扩展,而「二」的存在方式就是连绵不绝地吸纳这种扩展,都是二者的天赋技能。

「一」之所以具有「可久」的价值,原理在于,「一」已经充满所在的「位」,再增加就要进位。反复这个步骤,就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其中的进位增加的表现形式,是「数」得以无限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可久」。

「二」仅仅是空间,或者叫「位」,只能起「占位」的作用,所以《系辞》说这是「能」,就是一种功能。

「二」之所以「可大」,是针对所在的「位」而言的,这个「位」如果由虚无而充实,就会进步成为「一」,看起来像是「二」虚位以待,结果从没有变成了有,这就是「可大」。

与「一」不同的是,「一」的原位已经充实,进步就是进位,而「二」的进步仅限于原来的位。

「二」的这个功能,使得「二」的发展,看起来就是一个「富有」的过程,就是由虚变实,最后目标是成为「一」。

「一」、「二」虽然矛盾,实际上却在同一个「位」,非此即彼,二者择一。如果是「二」在这个位,那么这个位是稳定的,「动」局限于位的内部,外表不可见,给人以不动的感觉。

反之,「一」所在的位,是已经饱和的,内在没有「动」的空间余地,所以只能进位到更上一个位,这样一来,「一」的表现就是非常明显的「动」。所以相对于「二」来说,「一」自然成为整个《易经》的动力源。

之所以《易》是变易,是基于「一」的天赋属性,因此,所谓的《易》,本质就是「一」。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段话可以这么翻译:

「易」表达为符号「一」,天赋是每天更新。「简」表达为符号「二」,有持续积累的功能。

每天更新就可以不断的进步到上一个位,以至无穷。持续积累就可以不断地增大,直到成为「一」。

可以不停上位是「贤人」修德的模式,可以不断增大是「贤人」创业的样板。

《易经》是不是有「官本位」和「拜金」思想,或者「贤人」要求特别?

相关文章

  • [古易原理]十一、《易》就是「一」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处《系辞》才着手正式解释易、简,而且内容是直接解说符号,并非针对符...

  • 求推

    《古易原理》到现在,84篇,每篇2000多字,17万字以上。 《古易原理》至此深度论证了「易」的定...

  • 关于《古易原理》

    《古易原理》的名字,至少在2015年便已确定,当时用才知道的手机Word软件,做了几个不同的「封面」,现在也偶尔用...

  • [古易原理]十八、「易数」简史

    「易数」虽然包罗万象,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包容性很大的词,但是正因其大,便可细分,易数自然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

  • [古易原理]九、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句话的解读,的确存在重重困难,差不多是整个《易经》不好解读的集大成者。原因有三。 一是泥...

  • 微言大易13《阴阳与体质》

    1、易分为古易和今易。周易之前的易为前易,之后的为今易,即易经。归藏连山为古易,属于符号易。周易为今易,属于文字易...

  • [古易原理]二十、易数的本质

    在正式介绍象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数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此前全部的易学无一真正涉及数的领域,就...

  • [古易原理]十三、易数和定数

    说过了「易理」,接下来该说的是「易数」。 历史上「易数」的名气很大。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易学作品,就叫《梅花易数》。 ...

  • 推荐文集《古易原理》

    之所以推荐,是因为如果能够按照「文集」的次序循序渐进,收获肯定要大于零零星星的阅读。 这个文集之所以这样写,是被片...

  •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就叫作“易”。生而又生,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变易的原理。甚至可缩小到“易”是指《易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易原理]十一、《易》就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n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