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48631/0d4651f9a8da7b51.jpg)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处《系辞》才着手正式解释易、简,而且内容是直接解说符号,并非针对符号的概念,是从代码的层面在做出解释,也就是直接涉及到符号的「数」的属性。
作为首句,当然要说明《易经》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符号来作为文明传承代码,言之以理,晓之以据。
《系辞》给出的理由是:「一」有亲,「二」有功。
何谓「有亲」?《系辞》有不求人的习惯,因登峰造极,也无人可求,为免误解,每推出一个新的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往往会在后来的文字里,巧妙安排一系列的解释文字,如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疏而不漏。
这里的第一层解释是「有亲则可久」;
第二层解释是「可久则贤人之德」;
第三层解释是「日新之谓盛德」。至此才告一段落。
这些内容,前边两部分在文章中是紧承在一起的,最后一句很跳脱,本来应该紧跟在后边的位置,实际上却处于另外一个八方不靠的地方,不仔细就发现不了。
这句话有一个需要考证的字,就是「亲」。朱熹将《三字经》的「苟日亲,日日亲」,训「亲」为「新」,是重视这个儿童识字读本,是真研究,但是到《系辞》这里却不吱声,可见骨子里并没有多么认同《易经》,也许是叶公好龙。
「日新之谓盛德」不仅仅是介绍「德」,重点在「亲」,目的是告诉读者,这里的「亲」应当训为「新」,解释是「日新」,与「苟日新,日日新」大体一致。
至于为什么原文同时存在「亲」和「新」,并且解释与被解释的句子相距甚远。这种情况相当蹊跷,到底是误记、错简、还是《系辞》原话就是这样,其中深意,值得揣摩。
《系辞》在意的,或者说如果真的想要蒙混过关的话,要害还不是这个「亲」,而应该是「可久」,因为「可久」与「数」有无法开解的联系,是一种可以运算、可以演绎的真实存在。《系辞》显然并不想让它们过于明晰,所以不排除有人为虚化这个概念的用意。
为了节省文字和时间,在继续深入之前,我们同时来看看「二」的解释情况,以作对比和兼顾:
一是「有功则可大」;二是「可大则贤人之业」;三是「富有之谓大业」。
层次同样的分明。简的功能是「富有」,而具有「数」的属性的,则是其中的「可大」。在《易经》里面,「简」或者说「二」的作用就是占据一个「位」,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位」的空间多大?「一」的最大值。换句话说,就是「位」包容「一」。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系辞》里面,「简」往往描述成比「易」大,「坤」比「乾」大。实际上二者在大小方面并没有可比性,不存在这样的同一口径。之所以这样表达,是为了便于通俗地介绍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实体与躯壳的关系、共生与互动的关系。
比如后边说的「夫易广矣大矣」,就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讨论。《系辞》说「乾」产生「大」,「坤」产生「广」,也等于说,「乾」受限于这个空间,而「坤」没有这种限制,因为本身就是这个空间的表达。「坤」虚怀若谷,是一个不断拓展的空间,「方」中孕「物」,包容着「一」。
因此,《易经》没有赋予「简」以及「坤」表达「量」的功能,因为「位」、或者空间无法「量」化,这一点与「易」和「乾」完全相反。它们实际上是借助「易」或者「乾」来反映「量」。
《系辞》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刚柔为什么会「动」。
《易经》更深层次的动力源,正是「易」或者说「一」。
「一」的本质特征是扩张,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无休无止地扩张,使得「一」自然成为天生的动力源。「一」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断扩展,而「二」的存在方式就是连绵不绝地吸纳这种扩展,都是二者的天赋技能。
「一」之所以具有「可久」的价值,原理在于,「一」已经充满所在的「位」,再增加就要进位。反复这个步骤,就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其中的进位增加的表现形式,是「数」得以无限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可久」。
「二」仅仅是空间,或者叫「位」,只能起「占位」的作用,所以《系辞》说这是「能」,就是一种功能。
「二」之所以「可大」,是针对所在的「位」而言的,这个「位」如果由虚无而充实,就会进步成为「一」,看起来像是「二」虚位以待,结果从没有变成了有,这就是「可大」。
与「一」不同的是,「一」的原位已经充实,进步就是进位,而「二」的进步仅限于原来的位。
「二」的这个功能,使得「二」的发展,看起来就是一个「富有」的过程,就是由虚变实,最后目标是成为「一」。
「一」、「二」虽然矛盾,实际上却在同一个「位」,非此即彼,二者择一。如果是「二」在这个位,那么这个位是稳定的,「动」局限于位的内部,外表不可见,给人以不动的感觉。
反之,「一」所在的位,是已经饱和的,内在没有「动」的空间余地,所以只能进位到更上一个位,这样一来,「一」的表现就是非常明显的「动」。所以相对于「二」来说,「一」自然成为整个《易经》的动力源。
之所以《易》是变易,是基于「一」的天赋属性,因此,所谓的《易》,本质就是「一」。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段话可以这么翻译:
「易」表达为符号「一」,天赋是每天更新。「简」表达为符号「二」,有持续积累的功能。
每天更新就可以不断的进步到上一个位,以至无穷。持续积累就可以不断地增大,直到成为「一」。
可以不停上位是「贤人」修德的模式,可以不断增大是「贤人」创业的样板。
《易经》是不是有「官本位」和「拜金」思想,或者「贤人」要求特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