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论是«芳华»,还是«不问西东»,总有敏锐的眼睛看到无趣婚姻所改变的人生。
电影«芳华»中的林丁丁远嫁国外,变成了发胖且油腻的妇女,成为昔日同伴闲谈中调侃的对象。郝淑雯抢了萧穗子的男友并结婚生子,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未给她带来充盈的人生。
有人把婚姻当作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手段,就不能抱怨婚姻的貌合神离,无趣的婚姻是自己选择的。如«芳华»中的林丁丁,一位在歌舞团中如林黛玉般的独唱演员,最终变成肥腻的中年妇女。即便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她仍然不会选择刘峰之流,因为她从未正视过自己的内心,她只需要外在的虚荣和满足。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已经艺术化的处理了人物结局,现实往往比影视剧残酷得多。
02
2018年1月5日,江苏泰兴黄桥9岁男孩明明因弄丢了手机,最终被母亲打死。邻居们都说,明明的母亲对别人客客气气的,但对明明却“易燃易爆”,三天两头都要打孩子,下手还狠。
旁观者一致谴责身为人母的残忍,打人者也自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我想,这位母亲在每次暴打孩子的时候,未必不是在痛打自己。愤怒是无能的表现,能够向孩子宣泄愤怒,至少说明了对婚姻的失望和无助。网上的评论也透露了出这个妈妈平时一个人带着孩子学习和生活,爸爸常年在外,基本上不带孩子,夫妻感情不睦。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无趣的婚姻中理性的对待孩子,每一份独立承担的辛苦,因为无人分担,所以内心感受到的都是双份的苦楚。人生需要笑对,但是先得有笑的能力,才能够自己爬出人生的灰暗地带。
03
电影«不问西东»中许老师和淑芬的婚姻耗尽了彼此对世界的温情,淑芬死了,许老师的一生也已经千疮百孔。只能说人心变了,婚姻成了彼此的牢笼。而我记忆中却有一个充满温情的婚姻故事。
中学的时候,父亲生病住院,同病房住着一位校长伯伯,每天进出伺候的是他的女婿李老师。校长伯伯自豪的给每个人介绍李老师的优秀和孝顺。
李老师自幼家贫,屡次面临失学危险,校长伯伯爱才心切,资助李老师顺利完成学业。李老师大学毕业回乡工作,校长伯伯又把女儿许配给他——像极了古代才子佳人的桥段。可是,校长伯伯的女儿不喜欢读书,勉强初中毕业,就去学缝纫了,嫁给李老师的时候,她刚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
我在病房见过李老师夫妇,一个帅气儒雅,一个粗犷豪放,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两人都极不般配。我正是对爱情有无限遐想的年龄,总觉得李老师的婚姻是知恩图报的交易,每次看到李老师,都觉得这个男人身上充满了悲剧色彩。
彼时的我,怎么能够看清婚姻的本质并非依靠外在的般配。也许李老师喜欢伴着妻子缝纫机的咔挞声备课;也许当李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时,身后会有妻子永远的崇拜;也许面对亲人生病时,他们共同分担彼此的恐惧与悲痛。总而言之,他们的婚姻很幸福。
某个夏天他们的孩子被名校录取,因为曾经病房结缘,我有幸代表父亲参加孩子的谢师宴。宴席过半,夫妻俩酒意微醺,频频向来客举杯致意,脸上是无限的满足与幸福,看起来般配极了。
04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同承担”和“相伴相助”正是婚姻中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有人陪伴,最难熬的岁月也能轻盈的走过;因为有人分担,再多的苦难也压不倒自己;因为有人懂得,婚姻中的彼此才能心怀慈悲一路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