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李笑来在得到专栏《财富自由之路》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分别是进取型人格和表现型人格。
进取型人格更关注于自身的成长,而表现型人格更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这两种人格之间也有成长和转变的过程。
就在前两天,社群里突然聊起了关于读书的话题,有人喜欢阅读纸质书,喜欢那种翻阅纸张的自由自在以及纸墨间传递出来的芬芳,也有人喜欢看电子书,方便快捷,便于记录和分享。
就在大家聊的火热的时候,我悄悄的翻了一下微信读书的阅读排行,社群里有几个小伙伴的阅读时长排名还是挺靠前的。
其实关于电纸书和纸质书谁更胜一筹,并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能学到知识就好。
只是在这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了自己查看阅读时长排行的这个细节。
排名对好友是一种展示,对于微信读书这个软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增进用户粘性以及推广的办法,可是对于用户自己而言,过多的关注榜单,真的是一个好事情么?
至少现在的我不是这样认为的。
从前面讲的人格类型上去划分,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排榜变化,是表现型人格的一种体现,就如同很多小伙伴总喜欢各种花式发朋友圈一样。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很确幸自己察觉到了查看榜单这么一个细节,也让自己对读书以及两种类型的人格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最后分享一个樊登关于如何更有效读书的方法,或许这个方法有很多学习时长无法被软件记录,但绝对是一个值得你去尝试的方法。
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看书的时候喜欢在书上画各种线,留下一些星星点点的感悟,实际上这种习惯并不一定好。
从心理上去分析,画线是一个很爽的过程,会让给大脑自己一种在好好学习的假象,到最后大部分人会发现,一本书看完了,可能记得的东西并不多。
而一个相对有效的方式是,在看的时候不要去画线,看完一部分之后去做这部分的思维导图,看着导图复述相关的内容,可能这个过程很痛苦,也无法让更多的朋友直观的看到这个过程,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痛苦,才让知识真正被我们的大脑所咀嚼和消化,变成我们自己的养分。
进取型人格和表现型人格由于其本质上的关注点不同,在遇到某些选择题的时候自然会有所差异,简简单单的读书如此,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是如此,然而也有一句话清醒的告诉我们,过的好不好,开不开心,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你有没有观察到自己的行为细节?或许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个人成长更为重要的时候,进取型人格才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