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看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一书,在读到一些刷新我认知的观点时,按耐不住心中想要分享的冲动,于是给老友发了一些摘录过去,并说道:“其实一开始我很排斥它,因为这样“简单粗暴”的书名让我觉得太鸡汤了,读下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因为书中其实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了……”
随即,就着读书的话题,老友说起了她关于读书一事的矛盾与挣扎。一时之间,我也不知如何回复,但即便是思量许久之后,我认为我也只是站在我的角度说了些我的看法。
我回道:“我更支持你说是担心别人说你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的说法。可能你不是不喜欢读书,是读书带给自己的变化或者说成效来的太慢了,而你一直很焦虑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可这种焦虑继而又导致了你不能做出正确行为。意识上你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知道读书这件事的获益是缓慢的,但潜意识里的你太着急了,于是你产生了更多冲突,这种冲突引发了你对读书或者说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怀疑。你知道吗?我脑海里难以磨灭的你的形象是你开怀大笑的样子,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感染力很强的人,你有很多优点值得你自己去发挥利用的。我总对你说要多读书,但或许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你,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之前有失偏颇的一个地方,因为这大概又给你带来了焦虑,我现在感觉到,适合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并不代表也适合另外一个人。你比我有活力有朝气,你更适合走出去,通过对外界的人与事的感知来探索自己寻找自己。”
我发过去信息后的第二天,她回信息来说:“亲爱的,我每次回你信息,我总要想怎么和你说,才能把我内心想法说明白,发现还是读书少,不能像你那样总能简言的说到点子上,其实我今年还真是对自己有些了解,我确实是属于那种,和人接触、碰撞,才能更好的吸收和成长,所以我最近也有一个事业的方向,而且我非常的看好、也是我擅长的,先不暴露,到时候起工了再和你报喜,很感动你每次有新知,你总毫无保留的和我分享,我很享受,而且每次看完我都很有收获,我也写不出华丽的东西,但我想成长突破的心,没有一天停止过,感恩遇到你,我的兄!”
我们之间的对话一直是来去都很突然,而我们也不会计较对方回不回或者说什么时候回自己信息,这种交流方式让我觉得很舒适。当然,也不排除只是我喜欢这种方式而已。
我在收到她信息的第二天,也向她说了些我的想法:“好,我今年也准备在行动上做出一些改变。我想在心理咨询行业有所发展,但目前自己的很多想法还是不够成熟,也不够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理想化,所以我决定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有利于我完善自己想法的事情,在行动中去摸索整合。比如和志同道合的人多交流,比如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活动……前两天也已经加入了爱心妈妈协会,从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上去积累实践经验。但愿有朝一日,我可以在当地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出一本自传、再出一些对心理学领域有贡献的书籍是我的终极目标,哈哈,说出来觉得全是妄想,但是,我认为目标要远大一些,因为就算最后没实现,也会无限接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共同祝福共同勉励。(你知道吗?这是我第一次跟人说出我的梦想,不过对别人还是不敢说的,怕被嘲笑……而这个年纪确定下来的目标,大概是坚定了的吧!)”
这次,当我还在想看到我的这条信息她回有何回应时,一条信息又发了过来:“我觉得我很赞同,人要有大愿景、大目标,因为只有想到了那里,行动才会往那里走,剩下的交给坚持和时间. 我是真的非常坚信你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是一个信念感很强,而且很执着的人,这是我要向你学习的地方,自我成长探索的路上有你陪伴真好!”
不知为何(其实是知道的),哪怕她说了许多遍,我也无法相信我像她口中说的那样,但人是需要支持与鼓励,因此,我无比感恩。也许我也可以相信,从前我不像她说的那样执着与坚定,但接下来的人生里,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而如今对目标的执着与坚定,不过正好是我寻找到了我要去的地方而已,且我毫无疑问的相信,只要不放弃寻找,她也可以找到那个等着她担负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