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之前文章的修改篇,因最近在上一个写作课,这是最后的定稿文,虽然还是感觉写的不怎么好,但是努力了,就好。
今天的我。
站在26岁的关口,不大不小,生活没有一地鸡毛,也没有诗和远方。
虽说不至于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却早已不是18岁时的那个眼里冒着光的自己。
每天准时上班打卡,下班无所事事,拿起手机就是刷刷刷。
偶尔约上三五个好友,打牌,喝酒,吹牛,样样精通,还练成了九九归一的腹肌,简直就是神仙日子。
只是,我并没有迷恋上这种生活,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不知道你是否也是这样?
沉浸在忙碌和娱乐之间无法自拔,日子一天接着一天荡然消逝。
到头来,只有空落落的心……
这就是我以前的自我画像,直到我遇到了一个人,他教会了我,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一个偏僻乡村的艺术家
他住在一个比较偏僻的乡村里,里面住的基本都是本地的村民,维系生计的方式,大概都是农耕,以及旅游业。
整个村子的设施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相对比较落后,很多受不了这环境的村民,都举家搬走,而我说的这人,不
知道他有没有家人,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他一个人在生活。
在我看来,他是一名艺术家,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给他评价,叫做:未入世,就已出世。
他的艺术,是来自大自然的赠与,他会去深山老林中,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美”的物件,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他,能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的美感。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些其形各异的艺术品,但我相信每个看到的人,都会惊讶其“与众不同”的美,他对大自然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常常有很多远道而来的人来拜访他,听他讲解一些自然课,而他,对一些灵修、禅修等,也极其热衷。
人活着,就是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
听我这么一说,你一定觉得这是个与世无争的世外高人,但是,却不理解他究竟在做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
大概还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我也不知道他在追逐什么,但是我却在他身上看见了一种我十分羡慕的姿态,充满着平静、愉悦、幸福、坚定、洋溢自然,这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的东西。
他并不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也不太在意自己追求的这些事情是否在世俗上有意义,更无所谓别人对他的质疑,更不会去向谁证明自己。
一切都只是因为这是他想干、爱干、也愿意干。
所以,值得。
我们所认为的所有烦忧,在他那里,都不存在,你可以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他和评价他,比如没钱、没房、没家庭、没名声、没成就、没颜值。
但依旧妨碍不了一件事——他比我幸福,过得比我舒服。
那究竟是什么,才让他做到如此地步?
无他,唯独热爱,只因这是他自己想要的。
而这也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以前的我很多时候都是要而不得,甚至是要的太多,却做的太少。
才有了空落落的一天,其实人活着,想要过得充实,很简单。
找到自己想要的,并拼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得到它,同时,为中间所发生的一切负责。
迈向充实的内心
你有没有自己想要追逐的东西?
我有,只是,从来不敢去做,安稳才是我的心头肉。
以前觉得生活的压力推着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父母的期望,同龄人的攀比,让我停不下来,现在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没有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甚至付出点什么,就想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不得很可笑嘛,这不止是我的愚蠢,还是更多人的悲哀。
在《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讲到,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只是你是否有选择的勇气,并且开始改变?
而找到自己想要的,就是改变的开始。
让我们,一起踏入改变之旅吧!
一、找到自己想要的
怎么找?
俗话说得好,想要什么,先从不要什么开始。
我不想要什么?我一想到这就能罗列出很多很多,随之迸发的是长久压抑的情绪。
而慢慢得剔除掉那些“不要”,我的“想要”就会越来越明显,正如《断舍离》所说, “不要”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才能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
下一步呢,我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就从我觉得感兴趣,有意思的地方开始做。
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是在每一件自己感兴趣,有意思的事情上寻找到的。
一开始不要想着找到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是在有意思的事情上来回切换,直到,某一瞬间,你下了一个决定,我以后就想这么做。
这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不要——想要——不要”这个循环中,找到让你足够热情的事物。
古典老师讲过一句话:好的人生,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
玩着玩着,我会发现自己越走越远,丝毫感觉不到疲惫和倦怠。
就像每天坚持写作的我,不知不觉已经日更到了48天,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我只是单纯的想写作,所以我就写了,期间报过书评、学过科普、研究过故事,最后发现,自己还是钟情于观点。
这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果你一开始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我只能说,你是幸运的。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份幸运的。
”接受自己拥有的当下,做好自己目前能做的,然后再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这才是最好的生活。”
二、努力去创造
当我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要开始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去行动,去创造,并得到它。
这时候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可是,怎么做?
第一步、课题分离
当我想去实现自己的“想要”,一定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说:你不能这么做,你要这么做。用所谓的道德和标准来约束我的行为。
但是我明白,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怎么做是我的课题,我只要坚持我想要的课题,就可以了,这能够解决我“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情况发生。
第二步、只做这件事
不关注其它和“我想要”无关的人、事、物。
一个著名的摄影大师:布列松,他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拍照三定律。
1、想清楚你要去哪里拍
2、在画面中间留下你想表达的主体
3、把其它所有东西都删除
在这里,一样可以适用,只做我想做那件事,然后把其他的事都放旁边,集中我的精力,拼尽我的全力。
第三步、警惕行动路上的各种障碍
我们都知道,行动比想法还要难,走在路上,时不时的窜出个困难,想以此来阻碍我的前行。
比如拖延、三分钟热度等等。
这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它。
想明白一个点,我愿意为了这个“我想要”去负责吗?
如果愿意,我就会有莫名的动力,如果不愿意,那就重新开始吧。
三、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负责,这个词语看似很简单,但是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我前文说的那位艺术家,他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放弃很多东西,承担了很多损失,感情、事业、财富等等。
但是他没有埋怨自己,也不会去抱怨别人,因为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要承担的后果。
也正是他无怨无悔的精神,让他拥有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正所谓那句话,你的生活,我的向往,但是你却没有他那样的勇气。
怕的是,看完这个故事,说,我要辍学当一名网红,我要辞职去做艺术,我要把积蓄拿出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却并不愿意承担或者承担不起在其中要支付的代价,我所谓的想要,只是在“逃避痛苦”,不敢接纳当下的自己,嫌弃自己却又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真正的负责不是一往直前,而是三思后的结果。
比如你想当网红,并不是说不行,但是你可以在你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去做,并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这才叫负责。
就像周树人,可以为了中国人的思想觉悟,而弃医从文,放弃了自己的医学经验。
“我负责”没有途径,也没有方法,唯有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未知和内心的追逐,敢于放弃一些东西。
行动到一半,发现我不想要,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继续做,一个就是舍弃,重新投入到新的“我想要”中。
重要的不是能不能有结果,能不能获得成功,而是我能不能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而负责。
想明白这个点,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答案在心中。
开始新的生活
这就是,一位乡村艺术家教会我的那些事。
人生看起来很长,但实际很短,只有三万多天。
如果我不去寻找内心深处的渴求,反而听从这个社会的各种声音,那它会塞给我各种标准,告诉我,按这个标准活,就是成功的,就是正确的。
于是,我就开始追求“别人告诉我们的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跌跌撞撞,我会畏惧、退缩,我会发现自己追求到了,但并不幸福。我会发现我一直在追求,但总也看不到尽头。
所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认真的去追求它,是一种很难的品质。
回到前文的自我画像中,如果这种神仙日子,是我想要的,我又怎么会百般辛苦,好好的享受当下不就好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你的当下,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你还能怎么做?
想明白,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卡点了,不管现在如何,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荣格说过一句话,每个人一辈子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一次是活给自己。
你想怎么活,全在于你,就在于你有没有那个勇气。
去追逐你想要的一切,如果有,那就从现在开始吧,与我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