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少时英俊豪迈,又兼勤苦功读,十四岁时,已经佳作迭出;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十九岁的寇准来到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宋太宗喜欢录用中年人,有人教寇准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开始求进取,怎么可欺君瞒上呢?”如实申报,结果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寇准在知成安期间,政绩卓著,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借名目摊派,每次遇到赋役,从不出拘捕文书,只要将乡里和姓名在县衙门前公布,百姓没有敢延期的。后来他数年间屡屡升迁,做到判吏部东铨。
直言进谏。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又闹蝗灾。宋太宗邀请近臣问时政得失,许多大臣都推说是“天意”,虚词搪塞,寇准说:“《尚书·洪范》篇讲天人之间影响;大旱可以证明刑罚有所不平。”这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指责朝政。宋太宗怒容满面,起身回后宫。片刻,太宗召寇准问刑法不公的依据,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皇帝下诏请二府大臣入宫,寇准于是奏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收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资财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刑,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以此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于是严词斥责了王沔,从而也认识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随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寇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政事。一天,他同温仲舒一道走,在路上遇狂人迎着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平日彼此交好,张逊怂恿王宾向皇上上奏这件事。寇准请温仲舒做证人,张逊要王宾单独上奏,他的措辞很严厉,而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皇帝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官外任青州知州。
召拜参政。宋太宗非常顾念寇准,寇准走后,太宗思念他,经常闷闷不乐。太宗问身边的人:“寇准在青州快乐吗?”回答说:“寇准得一美差,当然不苦恼。”过了几天,太宗又问起寇准。身边的人揣度皇帝的意思是想召回任用寇准,于是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一点也没忘记他,听说寇准每天纵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然无语。第二年,太宗召回寇准任参知政事。
自唐朝末年起,少数民族有居住在渭水南边的。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把他们赶到渭水以北,设立堡栅用以限制他们的往来。宋太宗看到温仲舒的奏折后不高兴,说:“古时羌戎尚且与汉人杂居于伊、洛,这些少数民族人易冲动难安抚,一经调发,将会严重地困扰我关中。”寇准说:“唐朝宋璟不奖赏边地战功,终于取得开元时的太平。边疆的官员为求取战功以致酿成祸害,很值得警戒。”太宗于是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这些少数民族,而调温仲舒到凤翔。
劝帝立储。至道元年,寇准加任给事中。当时宋太宗在位很久,冯拯等人上奏请求立太子,太宗发怒,贬冯拯到岭南,朝廷内外无人敢言。寇准刚从青州被召回,入见太宗,太宗的脚伤得很重,亲自撩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你为何来迟呢?”寇准回答说:“我没得到陛下的召见不敢回京城。”皇帝说:“朕的儿子哪一个可以继承帝位?”寇准说:“陛下替国家选择储君,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可以的;与亲信大臣商量也不可以;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意愿的。”皇帝低头思考了很长时间,屏退身边随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考虑后认为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太宗便让襄王任开封尹,改封为寿王,立为皇太子。太子拜谒太庙后回去,京城的人拥道欢呼雀跃说:“真是少年天子。”太宗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呢?”寇准再次拜贺太宗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入宫告诉皇后嫔妃,宫中的人都前来祝贺。太宗再次出宫,延请寇准喝酒,喝得大醉才结束。
性刚招嫌。至道二年,在南郊举行祭天,朝廷内外官员都进升官职。寇准平素所喜欢的人大多得任台省清闲要职,他所讨厌的不相知的人贬退一级升职。彭惟节职位向来居于冯拯之下,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衔中,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寇准发怒,在公堂张贴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非常愤慨,上陈寇准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准任凭自己的臆断,扰乱法纪。宋太宗发怒,适逢寇准主持太庙祭祀事宜,便召吕端等人责问。吕端说:“寇准性情刚烈自信,我们这些人不想多争,担心有伤国体。”于是再拜请罪。到寇准入见回答皇帝,皇帝说到冯拯的事,寇准为自己申辩。皇帝说:“如果在朝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之体。”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皇帝更不高兴,因而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寇准的相职任命为邓州知州。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蜀人,请求真宗去成都。真宗问寇准,寇准知道王、陈两人的计谋,于是表面装作不知道,说:“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现在陛下神武,将领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大驾亲征,敌寇自然会逃走。不这样,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兵疲惫,以逸待劳之势,预计可得胜利。怎么会放弃宗庙社稷跑到遥远的楚、蜀之地,所在之处人心离散,敌寇乘机长驱直入,国家还能保住吗?”于是请真宗亲征澶州。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君臣生隙。寇准颇以澶渊的功劳自夸,真宗也因此对寇准很好。王钦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退出,王钦若趁机奏说:“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说:“澶渊之战皇上不感到耻辱,却说寇准对国家有功,为什么呢?”真宗很惊讶,问:“有什么缘故吗?”王钦若说:“在自己城下与敌结盟,《春秋》以此为耻;澶渊之举,就是城下之盟。皇上以万乘之尊却与敌结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真宗听后变得不高兴。王钦若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从此,真宗对寇准渐渐疏远。第二年,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
客死雷州。乾兴元年,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準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就住在当时还是荒郊野外的天宇寺西馆(即今西湖公园)。
天圣元年,寇准调任衡州司马。
当初,太宗曾得到贵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到这时,寇准派人从洛家中取这根犀带,取回几天后,洗完澡,穿上朝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几拜,喊随从赶快摆设卧具,躺在床上死去。
寇准死后十一年,朝廷恢复其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给谥号忠愍。
皇祐四年,诏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写“旌忠”二字。
有人评价寇准:寇准少年得志,在做人上就少了许多忌讳,正直敢言,但也得罪了许多人,如果没有毕士安、王旦这样的益友,他的大志也不会顺利施展——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抵不住诋毁。这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成熟。人无完人,希望读者都是从故事中发现自己所需的,舍弃所短、所缺的,是自己能够更好的成长、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