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传统为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观察的时候想着明白与否;听的时候想的是清楚没有;待人接物要思考面容是否温和;态度是否恭敬;与人言语是不是老实诚信;工作时要想想是不是严肃认真;有困难怎样去向他人请教;生气发怒要想到如何收场;见到利益想想自已是否应得。
【老彭有话】古文中“三”是“多”的意思。“九”是“无限”。以上各章,孔子口中的“三”,都是有具体内容和指向的,“三”应该就是“三”,“九”也就是“九”。
但也不尽然,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一句,我觉得其中的“三”就不是“多”的意思。相反,是“少”的意思。意思是说,就算只有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个也会是“能教我的人”。
16.10[传统为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那是最好了。经过学习明白了,稍微差一些。遇到困难再去学,又要差一些。遇到困难都不去学,这样的人是最差的。
【老彭有话】这一章里孔子没有明确地提出数,但却是隐含在其中的,也不是“三”,是“四”。孔子按获取知识的途径,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而知之”,后人称之为“天才”。第二类通过学习得到知识。平时不怎么学,但遇到困难以后就会去学习的,这是第三类。第四类在孔子眼里是最次的,遇到困难也不想办法去解决的人。
“民斯为下矣”,我认为这里的“民”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所以,我把这一句翻译成“这样的人是最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