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的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的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的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为给学习和实际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
考虑到这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在某一时期学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们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之后,他们会不断的向我们提出问题,例如说:这些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所有的教师们:要尽力为学生的识记、记熟和在记忆力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这一阶段我们正在进行一模前的模拟考,好多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习惯:做完试卷后如果成绩不理想,要对学生进行二次补考。周五集备时,几位教师为二次补考究竟是简单的错什么考什么还是再适当添加一定的新内容而争论不休。强调错什么补考什么的老师认为:现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这个地方错了,说明他们这个知识点掌握有问题,只要对这个知识点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后他们自己自然会由此及彼,不需要再去牵扯其他的知识浪费师生精力。想让二次补考时添加新内容的老师则认为:数学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不存在单列的内容,学生考试时这个知识点没弄明白,其他相关知识点肯定也不会掌握很扎实,我们要让学生树立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弄会某个知识点。
今天读完这一章节之后,我觉得:二次补考还真的不能仅仅是错什么考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