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教学大纲是苏氏独创的概念。但苏氏的主要贡献却不是第一套大纲,而恰恰是第二套教学大纲。
二、第二套教学大纲。
1.什么是第二套教学大纲?用自己的话来说?
看苏氏是怎么说?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谁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苏氏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主要指什么?
第二套大纲是不是流行意义上的课外阅读?
不是。二者虽然有交叉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魏老师对此有以下看法:
第一、范围不同。
课外阅读通常指丰富儿童精神生活的阅读,而且侧重于文学或文化阅读,如: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历史地理、报刊杂志、流行读物等等。而“二纲”对应的是服务于“一纲”的相关阅读。
另外,课外阅读仅仅指阅读,而“二纲”不仅包括阅读(虽然阅读是其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其他一切为“一纲”构建智力背景的内容,如:苏氏特别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如思维课(苏氏主张老师要经常引领小学生到大自然那儿去“旅行”,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一些实验等等。
第二、直接目的不同。
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强调的是拓宽视野,丰富精神生活。而苏氏“二纲”有明显的目的,即服务于“一纲”,为学科关键知识构建智力背景,因此,它也是教学大纲。
第三、直接效果不同。
一般而言,课外阅读会促进学科,尤其文科的学习。但是,因为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故多与学科教学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二纲”则直接服务于“一纲”,在本质上与学科学习是不冲突的,反而会帮助提高成绩,而不是降低学习成绩。
第四、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课外阅读对于教师的指导性要求不高,通常只是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或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但是,“二纲”对教师指导要求极高,教师要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纲”,还要拥有相当宽阔的视野,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二纲”,并且这种设计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专业加深而不断调整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按照上述所说的要求,第二套教学大纲是不是仅仅指服务于第一套大纲的相关资料或者现象?
也就是说,第二套教学大纲的实质是什么?
我们看看苏氏怎么说的?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注重这些关键词语句:情绪性高涨问题——不懂——求知欲望——感受性敏感。
苏氏以物理为例,说明了两套大纲的关系:“二纲”为“一纲”服务,“二纲”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纲”提供必要的智力背景。
所谓智力背景,实质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兴奋”。经过阅读或观察,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或事物,学生会引发许多困惑。思维起于疑惑,这些困惑就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这时候,学习关键知识(一纲)就成为解开困惑的一把钥匙。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智力背景就是引发学生内心的愤悱情绪,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新知识的感受很敏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