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胡说:知与信

作者: 徐清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7-23 15:15 被阅读0次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台词。

    抽烟不好,我懂。不要熬夜,我懂。舔狗最后一无所有,我也懂……

    现在跟年轻人越来越讲不清道理了,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反而是因为他们什么都知道。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按照他的说法,年轻人说的懂,其实是不懂。

    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还要犯呢?

    我们的基因里就有这种试错的冲动,小时候有没有父母不让做的事非要去做的感觉?我小时候就特别想把镊子插到插座孔里,然后就付诸行动了,那种冲动小孩子根本控制不了。还好有保险,保险丝烧了,镊子的头的烧黑了,我没事,还能吹牛。

    但是有的事情,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和强调下,小孩子却永远不会去犯。比如我妈小时候老是说坏人偷小孩之类的故事,我小时候从来不跟陌生人说话,给的东西也从来不要,除非父母同意。倒也有些后遗症,长大之后对陌生人没有那么大方。

    拿王阳明的话来说,在对“不跟陌生人说话”这件事上,我是真的知道了。

    但“知”和“未知”,听起来就很奇怪,仿佛薛定谔的猫,又死又活,又知又不知,不是真知是假知。很奇怪。

    我想从另一个词来说一说这个道理:知而不信,不行也。信,才是对一件事情执行与否的本质。

    父母老是对小孩说,不要玩手机游戏,好好学习,才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以后才能舒舒服服生活。小孩就会说,哎呀我知道了。

    他知道了吗?他能够复述你的意思,当然是知道了。

    但他信吗?他的父母天天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不也舒舒服服吗?

    反而是一些经历苦难的孩子,看到没有文化的坏处,确实从小树立了努力学习的志向。

    有志向,自然是信了,这样的孩子,只需要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不需要家长再说态度和目的了。

    再说节俭,我相信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口头教育并不能影响到孩子的消费习惯,身体力行才可以。

    因为你说的跟你做的不一样,孩子就不信了啊。

    孩子的改变往往就因为一个瞬间,一件小事。我小时候抓筷子不会抓,有一次吃饭,我爸的同事说:“你儿子的手是有问题吗?”就那一丝羞耻让我努力很快学会了握筷。

    从前有个小孩,很聪明很调皮,高中时候成绩也不好,一次课前打闹,被老师狠狠侮辱了一次,突然立志要让老师刮目相看,在90年代自发努力一年多考上了重点大学。

    当然,侮辱当然是不好的,且不深刻了解不能轻易动用。就像毒性很强的药,不可胡乱开方。

    我小孩小时候很内向,因为小时候很少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上幼儿园之后不能理解别人拿他面前的玩具,有几次打人的现象,怎么说都没有改。

    有一次我区接他,碰到被他打过的小朋友的家长,找到我说这件事情,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我表现得愤怒并让他道歉,他哭得说不出话。至此之后,再没有打人的情况。

    为什么?因为他被批评了,还连累爸爸被批评了。这让他很难过,哭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信了,打人是不对的。

    说到信,当然是能量非常的强大,可以产生一种充实内心无所惧怕的能量,我们一般称之为“意志”。

    例子就不用举了,它可以让人克服作为生物的本能,不“趋利避害”反而“趋害避利”。

    这种能量是恐怖的,也是宗教和国家必须掌握,而且严格控制他人拥有的。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用想那么多,我也是陪伴小孩成长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

    想把小孩培养成什么样子,知必须有信,信就需要言行。不同的孩子当然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只是“信”一个字这么简单,具体的做法,必然是要自己去思考和执行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胡说:知与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ch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