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有的人在聚众时总喜欢躲在角落里,默默看别人推杯欢颜。有的人同行时,总喜欢走在最边上,静静一路相随别人的脚步。有的人喜欢叱咤风云地出现,谈笑风生,掌控全场。有的人如霸道总裁狂傲不羁,说一不二,唯我独尊。
又何况,一个人的确可以很阳光,却无法拥有全面纯粹的自信。倘若处处皆为王者,必定易损易折,不能恒常。适度自卑,可以说是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润滑剂和助力剂。
然而,弱有时是真的弱,强却不完全是真的强。那些夹杂在阳光白云下的幽暗,也是构成天空风景不可或缺的元素。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05949/16262c9895a635ec.jpg)
01
当某个人没有准备好面对问题时,他坚信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卑情结。有的清晰地表现在你的行为中,在某个时刻、某个方面、某个情境下,你有你的颤抖、你的晦涩、你的肤浅亦或你的脆弱。有的则深深地埋在你的内心里,或你并不自知,或知道了也不敢面对,于是转化成另一种情态呈现出来,嫉妒、好强、漠然、叛逆甚至暴躁。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我不行,此处不如人;我不能,此行不成事;我不敢,此次不自信。拒绝给自己机会,排斥做新的努力,逃避尝试着面对。
自卑时,会对即将到来的那一刻未来充满担忧,抱着必败的态度,还未开始就举起了双手,于是畏惧、抗拒、忧虑一股脑冲上头来,想尽办法逃离,竭尽全力阻止、遮掩和躲藏。也许,那些自以为是和刚愎自用正是自卑感作祟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05949/3727242221fb6c10.jpg)
02
自卑有自卑的表现,自卑亦有自卑的源头。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在支撑、在支持、在支配。越是无意识的反应,越容易从中捕捉到那些潜藏在灵魂之种的思想、观念和态度。
儿童的早起记忆,对于是影响他们后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
自卑的产生,也大部分源自儿童的早起记忆。没有被爱呵护到,没有真正被尊重,或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过分宠爱、过分要求、过度教育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扰,促使孩子扩大最初的害羞,逐渐变得自卑。
以我来现身说法把。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自卑比较严重的人。幼儿期的开朗大方“爱表现、爱得瑟”如今在我身上几乎没有了痕迹。你不是可爱娇美的人儿,所以自小到大,自然不如别人受宠。
其实,我清楚的明白,是小学老师的棉槐条教鞭把我捅成了一个胆怯的自己。老同学建了小学群,名字就叫做“棉槐条的记忆”。
当初因为年龄不够被拒入学,爷爷拖头拖脸让我坐在小书桌前,但矮矮的我却在最后一排,和众人皆知的弱智儿同桌。那些眼角瞟来的光,那些淘气后被扯拽的疼痛,那被些被斥时狠毒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刻入稚嫩又敏感的心里。
特别是班里一个女孩被拽撕了耳朵留了血,更加笼罩在小小的我们心上。于是,过去活泼好动的个性因为这泼蛮的教育,逐渐变得木讷起来。尽管四年级换了老师,尽管一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学校的文艺队,但在众目睽睽之下,都是参加不需要发声的活动。
自卑,便从不敢表达自己开始了。这些经历似乎定格了它的存在。后来,虽然学习成绩优异,才还有点才艺被大家所羡,但最初老师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语的区别对待,却成为深埋在骨子里的被定义陪伴一生,挥之不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05949/c44f59bf44453ef8.jpg)
03
认识了自卑的特点,了解了自卑的表征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因由,就要寻找对策,有效破解,慢慢积累自信,调整自我,超越心灵的沟壑。
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人生境遇的意义来改变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对人类做贡献,并开始关心和帮助他人。
对于孩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勇气和合作精神。只有一直保持勇气,便能以直接、实际和满意的方法改善环境,从而摆脱自卑。而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父母必须关系融洽,且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学校要是孩子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又是其他同学的朋友,并能够充分信任他们。
作者曾说,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诱因。对于自卑不用惧怕,要学会接纳,记得确立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为之踏踏实实地努力,如此不断积淀生命的傲娇,便会摆脱生活的懊恼。
像三毛那样,不自怜,不自卑,不怨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