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时常拿你小时候的一件事来打趣,那时的你三岁?四岁?亦或是五岁?总之是你们家第一次吃香蕉。你忘记香蕉是怎么来的,总之肯定不是自家买的。对于你那贫困的童年来说,香蕉是天大的美味。你吃完自己的那根,不哭不闹,躲在门后偷偷舔香蕉皮。你从不曾恃小而骄,你懂事得不像个孩子。
母亲时常带着骄傲的口吻说起你小时候的另一件事。那时候你两岁,没人看顾你,父亲上班母亲要去地里摘棉花。正巧天下着雨,母亲把你放在地头,坐在小车里的你头上蒙着塑料布。你的世界里除了哗哗的雨声,还有一只一直陪着你的大公鸡玩具。母亲说直到干完活,你一声没吭,乖乖地玩自己的玩具。
其实这些事都没留存在你的记忆里,你记忆中一直残缺一份童年在家的样子。你最早的一份记忆是小学二年级在班里领读字词。
虽然你没有记忆,但你始终确信,无数的孤独和委屈终是成为你整个人格塑造中的一环。
现在的你每每幻想小时候的那些画面,大多数也随着父母那样一笑置之,再往深里想,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下来。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心疼什么,你明明没有记忆,但却很想去陪一陪那个小时候的自己。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的人格就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再大一些,你除了学习,整个生活都围绕着两个词来转,那就是“节俭”和“懂事”。
其实你并没有真正感受过贫穷,你从没有缺衣少食,那时的穷是时代的穷,你并不比身边人少太多东西。真正刻进你骨髓里的穷,是母亲赋予你的穷。母亲的极度节俭让你从不敢要求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节俭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优点,但节俭换来的也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委屈,和给身边人带来的社交压力。更可怕的是,贫穷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贫瘠。它让你时常笼罩在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中。在最美好的青春期里,你都在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被灰暗笼罩着的你,自卑、胆小、羞涩、怯懦,却又极度敏感高自尊。
村上在《奇鸟行状录》里有句话:“人一旦习惯了自己总是有求不得的人生,久而久之,甚至对自己真正需求什么都渐渐糊涂起来。”对于这句话,你深有体会。你所走的路都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又能失去什么。看似活着,却又糊涂着。你所有的努力是为了父母的一句“要争气”,“懂事”的你更是时刻记得父母的艰辛,外力越刺激你越有动力,但这刺激也仅仅能让你的学生时代不拉跨,到残酷的社会中,你才发现大多数激励的话语都是骗局,你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小虾米,你承载不起他们的期望。更让你无奈的是,你见识多了后,发现他们期望的生活已经不是你想追求的。在二十五岁后,你还是长出自己的人格,终究和他们开始背道而驰。
要和你说什么呢?你仿佛什么都懂,你惯会用大道理说服自己、欺骗自己,你的感性早已被理性逼到角落里。近两年你更是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困于一方熟悉的天地里,不思进取,不问世事。你不接触人群,不说话,不交友。你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吹在空中,却不知要落于何处。你斩断来路,亦无归途。你努力摒弃掉之前的人格,把那个紧绷的自己杀死。我就想问一句,这样的你是你所爱的吗?
你爱那个逞强好胜、踏实努力的自己,还是那个懂事节俭、以人为先的自己,亦或是善良平和、忍耐克己的自己,还是那个自私自我、自由洒脱的自己?
我不想劝你什么?我只想好好抱抱你,告诉你,长大并不意味着你要装成一个完美的成年人,你可以孩子气,可以任性、撒娇、折腾。只要你想,你可以拒绝长大,你可以永远单纯。你可以摒弃外界的声音,你可以做自己,爱自己。你再也不是那个孤独无助的小孩,再也不必靠委屈自己来讨好周围的人。你已经有能力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可以活得恩怨分明。
最后一句,愿你自在如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