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2期“教”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一个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从此获得了新生,彻底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了这样伟大的学生?2007年,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推出,解开了我的疑问。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雄壮的歌声飘荡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上空。而此时的湖南一师范内,正为今年的招生题目争论不休,新老两种观念的碰撞,最终大白话战胜了文言文。然而,各位老师之间却依然是一祥和。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的——教书育人。
随着考试成绩的陆续公布,谁是最终的第一名却引起了争论。黎锦熙、方维夏等人认为袁吉六判为第二名的文章应该是第一名,理由是文章的论述气势磅礴,文笔纵横驰骋,观点新颖,颇有独到之处。而主考官袁吉六则认为此文章的败笔恰好在气势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从中国一直扯到外国,张扬过甚。而他眼中的第一名,文章娓娓道来,平稳含蓄,颇有古之大家之风。
双方争论不休,各不相让。而作为校长的孔昭绶也不好下结论,因为他也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任何一方。就在此时,杨昌济前来退还聘书。孔昭绶顿时欣喜若狂,连忙将杨昌济拉进教务室,并将两份卷子交给他,让他来评判两者的优劣。
杨昌济在看完署名第一的那篇文章时,不由得赞叹道:“文笔流畅,逻辑严密,于平实之中娓娓道来,虽然以篇而言稍欠些起伏,但一个学生写得出这样的文章,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孔昭绶此时连忙说道:“先别着急夸奖,这儿还有一篇。”说着便将第二名的文章推了过来。
杨昌济看着这篇文章,笑容渐渐凝结起来,而且越来越严肃。在看完一遍后,又仔仔细细的看了第二遍,然后说道:“单以这些作文的技巧来看,这篇文章确实略逊于前一篇,然则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没错,胆识惊人,豪气冲天,就是这八个字!”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文采华章,固属难能,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之征兆!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精钢,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器,非凡大器!”
袁吉六缓缓起身,划掉了自己定好的名次,将原来的第二名更改为第一名,原来的第一名改为第二名。揭掉弥封,第一名:毛伟人,第二名:蔡和森。而此时的杨昌济却又转身从孔昭绶手里拿过已经退还的聘书,说道:“我接受的聘请。”
新生入学,一片繁忙。天色渐黑,电灯亮起,校长孔昭绶也和学监方维夏来到新生宿舍区。一个宿舍内的欢笑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两个人并肩走了进去,和蔼的打着招呼。这个宿舍正是毛伟人所在的宿舍。
毛伟人见到校长前来,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师范?”孔昭绶并没有用一些官话、套话来敷衍了事,而是先谈起了以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李元度、谭嗣同、黄兴为代表的湖湘学派,而后又谈到了读书的目的就是做事!做实事!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事!
此时,毛伟人又顺势问道:“什么是于国于民有用的事?”孔昭绶用两句话做了回答:“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然后又慷慨说道,“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民族的愚昧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真才既出,则国势必张……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比教育还强?所以,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
次日清晨,毛伟人、萧子升、萧植蕃三人出现在了校长室。在校长孔昭绶的案头上压着两份退学申请。
原来,萧子升、萧植蕃二人的入学文章被人恶意撕毁,而两人却毫不知情。两人又急于回家已无时间再重新写文上交,毛伟人出于对朋友的义气便代笔为二人写文。由于三人本是好友,而且各自的文章又互相阅读过,故二人的文章内容毛伟人也都记得清楚,故代写的文章如果不看笔迹的话,根本判断不出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入学之后,萧子升受不了良心上的谴责,便与萧植蕃以退学来惩罚自己。而毛伟人却觉得是事情是因为自己主动代笔而引起的,后果应该由自己来承担。孔昭绶见三人诚心改过,便给了萧子升和萧植蕃一个补考的机会。对毛伟人,则是让他真正明白了自己错在何处。“君子立身,以诚信为本,义气是小道,诚信为大节。耽于小义而乱大节,是谓本末倒置,本末倒置,则既伤己身,又害朋友。这才是的错误之所在。”
这也是毛伟人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上的第一课,何为大义,何为小节,可以为了大义牺牲小节,却不可为了小节而牺牲大义。
走入新的课堂,杨昌济先生带来的第一课是修身,而修身必先立志。同学样们理想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普及教育,有的是通过学习增长学识,以求傲立于人世间,还有的是想成为谭嗣同那样舍生取义之人。当杨昌济先生问到易永畦时,他支支吾吾的说出自己的理想,“想当关云长大将军”。然后便引来了一阵笑声,因为这个理想听起来有些天真,而且他的身板也实在是太单薄。而杨昌济老师却没有嘲笑这个“天真”的理想,而是鼓励道:“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然是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
当问到毛伟人时,毛伟人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我不知道!”杨昌济老师也是一愣,当即问道:“难道你就从没有想过?”毛伟人的回答是“想过。经常想,一直没有答案。”杨昌济老师不由得感叹道:“路漫漫其朽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呀!”此时毛伟人又回答道:“求学既求索。”杨昌济老师点了点头。
就在杨昌济老师要转身走向讲台之时,毛伟人又做出了惊人之举,“老师,您的理想是什么?”杨昌济老师笑了笑,在黑板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然后解释到,自己不求升官,不求必财,只求能够教出一两个利国利民的栋梁之才。
当杨昌济老师把这些事讲给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后,杨开慧看着毛伟人的文章,问道:“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呢?”杨昌济的回答是“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其志。”
又是一堂作文课,袁吉六老师开始宣布各个学生的分数,而毛伟人的分数又一次让同学们跌破了眼镜,作为入学状元的他,只得到了75分。袁吉六老师把作文发给毛伟人时,说了一句“锋芒太甚,须重含蓄!”。面对周围同学的质疑,毛伟人直接把梁启超的文章摆在了案头,开始认真学习起来。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分数一次比一次低。袁吉六老师气愤的说道,“屡教不改!”
终于,毛伟人的作文分数被压到了40分。他怒了,问道自己的文章为什么只得40分。而袁吉六老师的回答是,毛的文章在他眼里只值40分,要结构没结构,要文采没文采,只知道叽哩哇啦乱叫,简直就是梁启超的新闻报导,只晓得喊口号。毛伟人则是一百个不服,认为梁启超的文章就是好,就要学。两个人在课堂上吵了起来,最后袁吉六气急败坏,直接将毛伟人赶出了教室。
孔昭绶校长得知此事后,便要处分毛伟人,而方维夏却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毛伟人性格倔强,此时处分只会火上浇油,如果能让一个倔强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他一辈子将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两人在商议之后,决定让杨昌济老师去说服毛伟人。
杨昌济老师先是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典故引申出“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的原因,是因为人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自以为是,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然后又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说出了袁老师的良苦用心。此时倔强的毛伟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向袁宅奔去,向袁老师认错。
然而袁老师也是一个倔强的人,直接不见。天空很快下起了雨,而毛伟人在雨中站了整整一夜。天亮时,袁老先生见毛伟人诚心认错,便将其唤到屋内,换了衣服,并将自己父亲遗留给自己的《韩昌黎全集》连同自己的读书笔记借给毛伟人,希望他能够认真读,用心读,改正自己的错误。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毛伟人的文章写得也越来越好。期末考试也逐渐临近了,正式考试之前先进行了一次预测,而毛伟人的成绩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成绩好的科目能得满分,成绩不好的科目,甚至不及格。另外,各位老师对毛伟人的评价也是五花八门。最终,杨昌济老师做了一个总结,“凡社会学科的课,他是门门优,非社会学科的课呢,成绩确实不理想。可以说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独擅专长的怪才。”
在经过了数天的的讨论之后,湖南第一师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因材施教,不再是以往的唯分数论,而是摆脱只讲形式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核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评定学生!
学校教育的改革,让毛伟人等有志青年更是如鱼得水,他们成立了哲学读书会,办起了夜学,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更可贵的是,他们的老师,一直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邀请杨昌济老师作为他们读书会的指导老师时,杨昌济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时间我要多少有多少”。当他们的进步书籍面临军阀的查抄时,是学校的老师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优秀的老师加上具有强烈求知欲的有志青年学生,在中国的大地上播下了一粒粒的种子。这些种子慢慢的开始发芽,成长,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