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下午,遇到了一件“特别有默契”的事儿:我打开GL的微信窗口,准备给他发点“股东分红”,还没来得及动手,却收到了他的红包。他反应这么快,让我多多少少有点失落。于是,我回复他:“既然你都这么主动,那我就不用给你发了。免得你骂我‘礼尚往来’。”
是的,我一直认为,礼尚往来,是一件顶无趣的事情。我们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单向送礼或互相送礼,都是一种自由的情感表达;然而,礼尚往来,却带着被迫的成分,在礼尚往来的情况下,我们给别人送礼,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是为了避免别人给自己“差评”。
GL说,他的红包主要发给两种人:关系亲密的好友;弱联系的人脉。我记得,去年春节时,他给我说:花了一天的时间给微信上的每个人脉都发了一个红包,他们都称赞“小伙子将来必成大器”。
发了这么多红包,他也有了一些深刻感悟。比如,“发红包可以让聊天记录更好看一些。即便是半年不联系,对方还能看到有红包的聊天记录也是挺好。”
再比如,GL发现“女神都好高冷,只收钱不说话”。我骂他,应该做一个有尊严的屌丝。不过,GL则不服气地辩解道:“给别人发一次红包就是一次个人品牌的曝光。 同时,发红包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比如向别人介绍自己最近的情感动态等,方便以后好约一点。”
又比如,“给女朋友要发大红包,像520啊、1314啊。为的是她去晒图去炫耀,和用你的钱给她的闺蜜朋友发大红包,这样有面子啊。男朋友发了多少钱的红包,就跟婚纱漂亮不一样,这其实是一场女人之间的竞赛,男人只是道具而已。”
GL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索要红包吧的策略也因人而异。“比如,美女索要红包的时候会发自拍给屌丝,而丑女就得找找搞笑的段子索要红包。”
讲究策略,追求人脉最大化
当然,与广大懵懂无知的人民群众相比,GL最深刻的“红包心得”,大都是关于“人脉红包”的。
GL指出,如果能灵活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来调整自己的红包策略,可争取在外发红包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人脉最大化”。
GL教导我们说:如果发红包是为了积累人脉的话,那么,太牛的联系人不能发。比如我即便有吴晓波的微信,也不会给他发红包。因为那就不是人脉,而是我对他的崇拜和打赏了。但罗振宇我就发了,因为纯粹就是真爱。
但不知是为了黑苏老师一把还是咋地,GL又补充了几句:不过,对自己微信上的小牛人,可以发红包给他们,比如苏老师。发是为了积攒人品、积累人脉,但要少量多次。类似广告曝光,便于以后需要发生交易的时候苏老师对你不陌生,可以帮你干事——“这小子我写什么文章他都打赏,够意思”。像苏老师这样的小牛人,他们的需求不是钱,而是尊重。
以上都是屌丝们专用的红包策略,至于那些些有钱人和名人都怎样发红包,不得而知。
按照对红包的“敏感度”来发
当我正在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以上红包策略,使自己的人脉最大化时,GL又来了一句:红包这个事体现了“价格歧视”,类似商家发优惠券。
【价格歧视,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商品或服务的卖家在向不同的买家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大致意思是,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或者不是非买不可、需求弹性大,就价格低一些;如果消费者钱多人傻,或者是刚需、非买不可,就价格高一些。总之,看人下菜。GL在这里说的发红包时的考量,当然跟价格歧视并不完全是同一码事儿,但其间的逻辑则是十分相似的。】
看到“价格歧视”这个词,我来劲儿了。“啥意思?给那些跟自己关系好、不在乎你红包发多少的,可以少发一些?”
“不是按照关系发,而是按照对红包的敏感度发。就像商家知道我这个人精打细算,所以给我发的优惠券就多一些。知道你是土豪大大咧咧,就不发。价格歧视是为了使利益最大化。所以,给传统企业的同学发,他们没玩过红包,给个一两块就行。”
我明白了:“知道你是‘很物质的人’,‘用钱就可以搞定’,就多发;知道你很玻璃心,不给钱就不高兴,也多发;但如果你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人,稍微意思意思都能让你感激涕零的,就只发一点点;如果你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对这些细节并不敏感,那人家干脆就不必给你发了。”他说的“价格歧视”,好像跟亦舒所说的“对陌生人很客气,对亲密的人很随意”是一个意思。从接受红包的一方来看,则是“老实人吃亏、好人吃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GL兴奋地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MD,怪不得没有人给我发红包,原来,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精神至上、用钱搞不定的人啊。”我似乎恍然大悟。郭磊肯定道:好像可以这么理解。
“所以啊,我经常给你这个‘人脉’发巨额红包,是对你的‘人格歧视’。你收到了红包,但丢掉了尊严。”
尽管GL对我以上调侃的逻辑是认同的,但我却觉得不准确——很显然,我自己发出去的红包,都不符合这些规律啊。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只是纯粹出于感情发红包,则一般是“我越爱你,发得越多”;只有在纯粹的社交意义上(积累人脉等)发的红包,才涉嫌“价格歧视”——即你越“玻璃心”,我发得越多;你越是“贱到拿钱就可以搞定”,我给你发得越多;你越“难搞”,我发得越多;相反,你“人越好”,我发得越少,或者干脆不发。
【幸好,我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我从来就不发社交意义上的红包,所以,这篇“价格歧视”的文章发出来,也不会得罪或伤害任何一个收到我红包的人。】
我送厚礼给你,只因看不起你的人格
“价格歧视”与“人格歧视”的规律,不仅存在于微信红包游戏中,也广泛存在于企业的销售员给客户公司相关人员送礼中、存在企业给官员行贿的过程中。
因为同样的一件事而“求人办事”,面对有的人,我们需要送很贵重的礼物(或回扣)才可以搞定;但面对有的人,我们很有把握,稍微送点薄礼意思意思就行了;而面对另外一些人,我们可以确定,不需送礼也可以“搞定”。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送礼的一方,通常都是如何拿捏这个分寸的呢?
一般来说,在几个收礼者“同样爱钱”的情况下,给谁的钱越多,则意味着在送礼者眼里谁“越重要”;然而,如果几个收礼者在送礼者眼里的重要性都差不多,那么,送给谁的礼物越重,则意味着在送礼着眼里谁“越爱钱”、“越需要砸钱才能搞定”——我越瞧不起你的人格,便越会忍痛咬牙送更多的钱给你。
看到这里,那些以收到“人脉”发的大红包或贵重礼物而自豪的人,会不会哆嗦一下呢?
是的,以前,我做销售的时候,基本不给客户送礼,也不应酬,因为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只有素质太差的客户才需要应酬。我不应酬、不送礼,是基于我对客户人格的充分信任。
相应地,那些没有在春节期间收到我发的红包的“人脉”,也是因为,我实在太信任和尊重你们了。对你们没给我个“人脉”发红包这件高风亮节的事,我也表示衷心地感谢。
网友评论
我不发别人,别人也不发给我!不是挺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