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静谧的午后,和大家聊聊拿起笔的温柔。一场秋雨一场凉,一些文字,终究会温柔作者和读者。
在任何一个时代,写作者都要有一颗拿起笔的温柔的心。这心,就像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温柔的对待每个书中深受苦难的人们,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会对待反面角色也有一颗温柔的心,实属不易。这颗温柔之心的作用,就是照亮作者的心,点燃读者的心,让读者反思我们自己,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温柔。
拿起笔的温柔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之上,它在文学创作中,就是体恤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们。人们的困境,人们发出的人性问题,人们的生活百态,用温柔的情感诉说人间故事,让读者找回善意和温柔。
那么文学创作者首先要爱所有的人,爱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想象,所有的非虚构和虚构,无不都要最后落脚的温柔中,这温柔有可能是语言,有可能是情绪,也有可能是平实而质感的讲述之中。
每一个读者,遇见一本好书,特别是影响深远的书,都会反复打开,书温柔了读者,读者也在温柔一本好书。读者对待这本好书会放在书柜最重要的位置或是最方便拿取的地方,或是多买几本送给自己朋友。这样小心思无不是因为,读者想把这份拿起笔的温柔,带给别的读者,让别的读者获取这份特有的拿起笔的温柔。
写作者同样也应该抱有对世间万物报以理解和宽恕的态度,去描写故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而写作者,不是将不尽如人意放大,而是将理解和宽恕放进作品里,把拿起笔的温柔藏在作品里。让那份温柔,让读者感受到,并散发出去。这样的作品,就是拿起笔的温柔的终极版。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有千千万万个写手,更有千千万万个读者。写手和读者的关系一定应该属于温柔的。因为温柔这个词,不是量化词,而是一种彼此的需要,彼此的理解的代名词。从写手的角度,心里没有装着读者的写手,是不能写出拿起笔的温柔的。而从读者的角度,从书中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温柔,或许都会改变读者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的角度,达到以柔克刚的疗效。
那么拿起笔的温柔,在我看来,首先是个心态问题。读者为什么会选择继续阅读,为什么会感动的落泪,为什么会感同身受。这些等等的原因,无不藏着写作者那份拿起笔的温柔情怀至上。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路遥体恤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卑微的人,这份才华,就是温柔的代名词。文学作品的写作,没有这份才华,是不会打动读者的。
怎么获得温柔。拿起笔的时候,要想想读者的不易,想想在故事中制造出了这么多难以启齿的经历后,为什么读者还会继续追随。我想这里有温柔在里面,每一个读者,骨子里都装着一颗温柔对待别人的心,温柔对待自己的心。只是这颗心,难以旷日持久下去。拿起笔的温柔,就是让这份温柔之心,持久而永恒。
写作者必须了解生活,了解比读者更广义的人生价值。拿起笔的温柔,是可以解决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在对待人物的刻画上,显然好的写作者,会温柔的对待好人,和坏人,饱满的人物刻画,离不开温柔的对待我们的生活和想象,拿起笔的温柔奥秘也全在这只言片语中,春风化雨。
当我拿起笔,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在想,拿起笔的温柔,真的是一种境界。在很多时候,我们太盲目了,太想成为某某了,太想一气呵成了,太想成为流量大神了。而恰恰把拿起笔的温柔丢失了,让我们返回拿起笔的温柔,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温柔自己和读者。
拿起笔的温柔,就像开车时,善意的等待斑马线的行人,就像文字记录时,对待读者的那份真情实意,就像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相信我不会被影响,依然可以温柔的吃好吃的,聊好的天,写好的文字,看好的书。温柔以待,金石为开。
一段文字,代表不了什么。但拿起笔时,就应该想想生活的不易,想想读者的不易,想想这些文字能带给读者温柔的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吗?有了拿起笔的温柔,就有了充满诗意和美好的文字和生活。谢谢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