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不能缺席

作者: 兰柯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15:49 被阅读0次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食、衣、住、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只要留意,处处皆有美。但如何能够发现美、感知美,却是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部分习惯和品行的培养都源自于青少年时期。同样,审美意识的养成,也应该从小培育。

    中国新文化的大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近代中国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审美精神,因为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只有美才能让中国人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纠缠。

    1912年4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演说,提出了“注意道德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主张,并明确指出培养人才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要求。

    他认为,促使“道德”这种良心的选择由有意识的选择进化为无意识的习惯,成为完全自然的选择是美育所要完成的。美的过程的自由与纯粹以及结果的愉悦与清心,恰能促成德育。

    蔡元培先生还认为,大自然的美、人文美、艺术美,无一不是可用于学校美育的对象。由此美感所激发出的各种联想体验、艺术创造将会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思维尽情扩散。

    深以为然。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日本捐赠口罩箱子上引用中国古诗词引发的热议。这其实也很能说明,我们对于美的教育,一直是缺席或者至少是部分缺席的。

    诗词除了言简意赅的表情达意,还带给人一种画面般的美感。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那么功利、不那么匆忙,多留给学生一些自己品读咀嚼的时间;我们在艺术课上,老师们介绍国画国粹时多一些引经据典;我们的校园里,多开展一些“朗读者”那样的活动,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正内化,流淌在血脉之中,我们还会在看到“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那么吃惊吗?这些诗句,应该早已成了我们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站在教育的角度考虑,我觉得如果学校文化建设果真把美育当作重要的事情来抓,持之以恒,国民整体素质定能提高。

    艺术与生活是水乳交融的,审美是人类满足精神情感的升华体现。远的不说,战争年代,老北京人即使是衣食并不优渥,也要去茶馆里听上一回京戏;即便杨白劳那样的劳苦大众,在过年也不忘给喜儿买上一尺红头绳。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对于精神情感的需求表现。但中华民族美善合一的传统在当下一定程度的缺乏,会影响许多代人的精神素养。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参与设计与布置学校文化环境;家长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丰富课外艺术实践形式,提高孩子对审美的感知力。

    要把美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美,教师自己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敏锐捕捉学科之美的心。在平日的教学中,美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人文学科暂且不说,语文、历史、地理中能讲的实在太多。即便是理科,只要用心,也能在课堂上将学生带入到美学场景中。

    比如数学老师最经常用来做引入新课的例子:让学生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让学生找出来,这只是第一步(当然,大部分老师也只是把它当作讲授“轴对称”的一个引入而已,毕竟课堂上时间有限),如果老师在下课前做个有心人,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去拍一些对称物体,或者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对称,找时间大家分享交流,哪个同学拍的或者画的最美,为什么?这就可以上升到生活美学的概念了。

    再比如老师讲黄金分割时,可以告诉学生,为什么设计师在设计东方明珠电视塔时有意将上球体选在 295 米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恰好在黄金分割处,这 0.618 的比值,使塔身显得非常协调、美观。还可以用图片展示,世界闻名的巴黎圣母院、胡夫金字塔、纽约联合国大楼、印度泰姬陵等建筑,都是黄金分割的绝美体现。这就把学科知识与设计美学相结合了。相信学生未来若有机会能亲临现场驻足欣赏,脑海里一定会想起学生时代的这堂数学课,审美的种子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播撒在学生心中。

    回想自己学生时代化学成绩还不错,几十年过去了元素周期表还能张口就来,这兴趣就得益于当时化学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有的化学反应产生的那种鬼斧神工般的美,令人念念不忘。老师给我们呈现的那个充满神秘之美的化学世界,还是与生活、与文学紧密相连的(记得老师曾在黑板上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给我们介绍里面蕴含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似的教学手段,相信老师只要有心,都能在各自的课堂中找到。看似细小的举动,聚沙成塔,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始终坚信美善同行,一个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人,一定是善良的、慈悲的。

    现如今,因为成长阶段审美教育的缺位,许多人精神世界严重失衡;对功利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也已经使部分人无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善良的心态来对待人生。

    几十年前蔡元培先生“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的呼吁言犹在耳;几十年后乔布斯说“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国别不同,时代也不相同,但两者的认知何其相似

    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改变一个国家的,除了科学技术,还有国民的美学素养?所以,天地的大美,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一生的精神需求,不管顺境逆境,都是照亮前行路上的的那一缕烛光,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审美,教育不能缺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bv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