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的《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是小澡哥特别想读懂的一本哲学著作。但是,读懂这种哲学著作的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小澡哥只能一点一点地“啃”这部书。今天,小澡哥准备拆解这本书的序言。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哲学的沉思总是难以回避存在问题。对存在的思与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杨国荣教授主要从历史之维涉及对存在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后期,杨国荣教授开始侧重从理论层面思考存在问题。《伦理与存在》着重以人的伦理生活为视域。《存在之维》更多关涉形而上的问题。
2. 存在的追问所进一步指向的,是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意义”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问题”。意义的问题本身体现于不同的领域。意义的问题既在实然层面涉及世界中何物存在,也在应然层面关乎人和世界应当如何存在。“何物存在”所蕴含的是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问题,“应当如何存在”关涉的则是如何变革世界和成就人自身的问题。用中国哲学的观念表述,就是“成己”与“成物”的问题。
3. 按照《中庸》对“成己”和“成物”的理解,“成己”主要指向自我的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仁道为根据塑造自我,从而体现了“仁”;“成物”在广义上既指成就他人,也涉及赞天地之化育,二者都以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为前提,其中包含对人与物的把握,从而体现了“知”。以诚为本,成己与成物既有不同侧重,又展开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所谓“合外内之道”。
4. 《中庸》里的“成己”与“成物”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构成杨国荣教授讨论成己与成物的传统之源。在儒学的视域中,成己与成物主要与内在德行的培养和外在道德秩序的建构相联系。杨国荣则赋予成己与成物以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改变世界与改变人自身的历史内容。
5. 以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改变世界与改变人自身为具体的历史内容,成己与成物的过程同时表现为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生成的现实之源:无论是世界的敞开和自我的体认,抑或世界的变革和自我的成就,都展开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历史过程。
6. 在现代哲学层面,对意义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偏向。与语言学的转向相应,意义问题被限于语言与逻辑的领域,奥格登与理查兹将意义视为“语言的中心问题”。在分析哲学中,对意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语言及其涵义的逻辑分析。现象学—解释学则较多地涉及意义的观念(意识)之维和文本之维。
7. 杨国荣教授认为,以成己与成物为本源,意义既取得观念的形成,又体现于人化的实在。人化的实在意味着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本然世界打上人的烙印,并体现人的价值理想;意义的观念形态不仅表现为被认知或被理解的存在,而且通过评价而被赋予价值的内涵并具体化为不同形式的精神之镜。在这里,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成己、成物的过程展现了内在的统一性。
8. 《成己与成物》一书以成己与成物为着重点考察存在的意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从这本书的主题之中,既可以看到问题关注的前后延续,也不难注意到以具体、现实的存在为指向的哲学进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