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有形的暴力,忽略了无形的暴力,于是,暴力便披着各种华丽的外衣,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除了前文提到的语言暴力、围观暴力和群体暴力,权力中也一直隐藏着暴力。
有时候,我们只看到在群体暴力事件中,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了暴力,这是因为少数人没拥有权力。少数人一旦有了权力,随时都有可能对多数人实施暴力。
清朝时,滿族虽是少数族群,但当他们拥有了权力之后,立刻对多数族群汉族实施暴力,除了消灭反清复明的武力反抗,一个最明显的暴力举动就是剪掉所有汉族男人的头发。并放出话去,“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细想,连江山社稷都是你的了,一个头发又算得了什么?可是不行,人家就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你施暴,就是要消灭你那个代表族群个性文化的长发。
有时候性别也会成为施暴的一种手段,男人为了控制女人参加社会活动,硬是从小就把女孩子的脚缠裹起来,遭受生理摧残的女孩只能逆来顺受,开始了一生的厄运。
《水浒传》是我从小喜欢读的一本书,许多行侠仗义的英雄都曾经是我的偶像,行者武松便是其中一个。看到他在景阳冈打虎,勇斗西门庆,怒杀潘金莲,一直觉得他英勇无比。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现象,就是包括作家在内的,男人对女人的鄙视。《水浒》里描写武松杀潘金莲的场面过于暴力,过于血腥。武松将潘金莲的衣服撕开,用尖刀将胸膛剖开,取出一颗鲜活的心脏,祭奠在武大的灵堂上。
过去读到这时,并未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反而有一种英雄杀淫妇的快感,这种快感无异于蒋勋在马戏表演中看到的人头伸进狮子口里的快感,其实这就是男性隐藏在内心的性别歧视,或者说性别暴力。潘金莲尽管有错,但是武松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她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某地为了讲述《水浒》的故事,竟然把一个武松杀嫂的雕像立在了旅游景区,雕塑中武松挥刀撕开藩金莲衣服裸露前胸的画面被刻画的唯妙唯肖。后来在当地妇联等部门的抗议下,才不得不撤了下来。因为这不仅是在污辱女性,更不符合我们当代的审美价值。这不能不让人陷入深思,既使到了今天,我们一些人潜意识里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
最让人想不到的隐性暴力是以爱的名义出现的。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那位母亲对她儿子长白扭曲的“爱”就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暴力。
那位母亲为了不让她儿子出去玩女人和做她不喜欢的事,想把他留在身边,于是就教他吸食鸦片,她认为这就是对儿子的爱。如果你告诉她,这是暴力,那她一定会哭倒在地,因为她还准备把自己全部遗产留给儿子。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暴力被伪装成一种情感登堂入室,使爱和暴力这两个极端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隐形的暴力更可怕,因为连施暴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也是暴力。就像那位母亲,糊涂归糊涂,她要是知道这么做是向儿子实施暴力,我想信她绝不会这么做。
我在想,满族人剪掉汉族人的头发,如果是为了消除他们的文化自信,那么男人让女人把脚缠起来是为了什么?以至于这种现象被看成是一种审美情趣,女人在那个年代竟然以小脚为美。
我在想,在古代,暴力和暴力倾向为什么会发展为一种暴力美学,作家试图通过《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什么?
我在想,暴力为什么会以爱的名义出现,事物的两极怎么会纠结在一起?
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序言中说,“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那么暴力呢,不用说,肯定是不好。从暴力对社会的伤害而言,没人会说它好,也没人敢说它好。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于是清醒的识别隐藏在生活角落的暴力和暴力倾向,就成了我们认识世界,建设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也许暴力和暴力倾向并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暴力缺乏足够的认知,可怕的是在暴力面前的麻木不仁和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