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会隐藏在生活之中吗?(一)

作者: 牛犁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05:01 被阅读9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一谈到暴力,马上就会使人联想到致人死伤的血腥事件,似乎所有的暴力行为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或者说,只有对人身伤害的事件才叫暴力。

    其实,这是对暴力的误读。对人身体的伤害是暴力没错,但这只是暴力行为的一种,生活中的暴力还有许多变种或隐藏方式,只是被一些假象掩盖而不易发现而已。

    比如,来自语言的暴力,就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其造成的伤害却往往是致命的。有一位老太太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老太太视儿子为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一天,老太太来到儿子房间找一张报纸,顺便帮儿子整理一下房间。正巧儿子中午从外面回来,因为谈生意不顺利板着一张不高兴的脸说道:妈你没事不在自已屋里呆着,乱串什么?母亲说,我想找一张报纸,顺便在你房里坐坐。儿子临出门前,面无表情地扔下一句话难听的话:“吃饱了没事干!”当晚,老太太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语言暴力。但是,施暴的当事人,故事里的那个儿子,最后也不认为自己说的话是暴力,因为他平时被母亲宠爱惯了,从未考虑过对自己的妈妈说话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就这样,一句话就把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送上了黄泉之路。

    比如,来自围观的暴力,也常常被我们忽略。鲁迅笔下的阿Q,本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受尽了别人的欺负,但是他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看杀人。平时非常懒惰的一个人,一听到哪有被处决的人犯,就会早早起来去看热闹,看就看吧,他一边看一边跟着起哄。碰到了胆小吓的尿裤子的人犯,就喊:“别怕,脑袋砍下来,不过碗大个疤垃”,“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像他这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以这种幸灾乐祸的方式向比他更弱的群体死刑犯施暴,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是长期被人欺负后,身体里暴力倾向的一种发泄,只是没有谁会觉得这也是暴力。

    别以为围观暴力只是在鲁迅那个年代才有,既使是现在,围观也常常伴演着暴力帮凶的角色。一女子跳楼之前犹豫不决,身子一半在阳台里面,一半在阳台外面。于是,下面围观的人就起哄喊到:“你倒是跳啊?你怎么不敢跳了!”可怜的女子,本来还有一念生机,却被楼下群众起哄的喊声逼的下不了台,只好从楼上跳了下去!

    比如,来自群体的暴力,也很少引起我们的重视。作家史铁生小时候经常被学校里的坏孩子欺负,被逼无奈,有一次他把那个坏孩子给打了,本以为这下子太平了,没想到从此惹下了大祸。这个坏孩子,有一种非凡的笼络他人的能力。于是,他便拉笼威胁全班的男孩子,谁也不许和史铁生玩,一下子就把史铁生孤立起来。一个人在正需要伙伴玩的年龄,突然被孤立,真是比挨打还可怕。因为它给正在成长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是无形的。最后,史铁生只能服软,把妈妈省吃俭用给他买的新足球送给那个坏孩子玩。就这样,一直到那个坏孩子把足球踢烂了,才算接纳了他。

    没有哪个人注意这是暴力行为,因为既没有人打他,也没有人骂他,有的只是在孤立他,使他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被拒绝在群体之外。

    但是,这就暴力。是群体向个人施暴。这种暴力给史铁生带来的伤害不是皮肉,而是心灵。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一个不该有的、群体对个体施暴的烙印。以至成年以后,每当想起少年时被人欺凌的往事他仍然难以释怀。

    写过《失恋33天》的80后作家、编剧鲍鲸鲸曾说:“欺凌的本质是什么呢?做为加害人的学生、老师和学校?不,这些都不是本质。本质是更恐怖的东西……欺凌的本质是气氛。这个名为气氛的魔物,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肉体虽然没受到伤害,但精神却感到了压力,不知不觉地被这种压力推到了墙角,站在对面的是一个沉默的群体”。

    毫无疑问,她也是在说群体暴力,只不过用的是“欺凌“这两个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暴力除了用枪伤人、用刀砍人以外,还有许多不被人察觉形式,在我们身边发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当然,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暴力还有很多种,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了暴力的实质和暴力的隐秘性之后,就会逐渐的对身边的暴力现象保持清醒,既不对他人施暴,也防范他人对自己施暴,让做人的体面和尊严不受侵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暴力会隐藏在生活之中吗?(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mf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