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晚上,整理手机里的照片。翻到了小朋友几年前的照片。
小小的他,穿蓝色登山服配红色裤子,胸前挂着爸爸的旧相机。
他仰脸看向镜头大笑,背后是九寨沟清澈见底的蓝色湖水。
镜头里的他,是真的快乐啊,一点也不见现在忧郁的影子。
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没那么快乐的?我想着这个问题,泪如雨下。
我不是只想养出一个快乐、健康的小孩的吗?怎么竟然不知不觉让孩子养成现在少笑容的样子了呢?
为什么呢?我静下来心来想想,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1、一是外界环境的作用。从幼儿园起,到现在的小学,他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他人的态度、规则、喜好。
有时候,他不太会面对,难免出现一些焦虑和伤心。
同时,孩子走向小社会,遇到外界对养育成果的反馈,内心没有那么强大的我自然而然,会因外界的态度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坦白说,我是一个没有见识过真正“爱和自由”的人,能给予孩子的“爱和自由”自然是有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2、另一方面原因,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后,我对于他的无条件付出少了很多。
我知道三岁之前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所以三岁之前,我就心安理得、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他妈妈这件事。
我带着他走遍了大连,也偶尔往外省市跑。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他逛完景点全程的。
那时候,尽管特别特别累,也不会有那么多委屈,在他面前。
而在他上幼儿园后,我觉得自己对他可以放手一些了,我需要找我自己了——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想成为谁,我想过什么样的后半生。
尤其是在今年,我觉得他已经是大孩子了。我开始学习写作,准备全力为自己的事业拼搏。
我给予他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少了很多,要求多了很多。
结果,我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就出现了问题。之前,我一直特别有信心,觉得哪怕是青春期,我和孩子的相处也不会出问题。
没想到,今年我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挫败感。这样下去,我根本不敢想象他青春期,会遇到什么。
我为什么不再那么爱孩子了?二、
也许是吸引力法则,迫切需要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
今天,我看到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一篇文章,叫《谁不是一边爱着你,一边又想换掉你。》
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两性关系的,但是我却被里面的一个关于“内在人格”的知识点镇住了。
文章里说:
内在人格有很多划分方法。每个人的内心,都有3种人格状态:
内在父母。
内在小孩。
内在成人。
我虽然知道“内在父母”、“内在小孩”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准确定义,并不了解。
1、
“人在没有压力的时候,容易出现内在父母。内在父母喜欢照顾人,有很多爱。”
我想,在孩子三岁以前,我“内在父母”当班的时候比较多。
那时候,我更有耐心,有更多爱,想把孩子好好保护,好好宠爱。
2、
“当人体验到适中的压力的时候,容易出现内在成人。内在成人比较独立,喜欢做事,有很多梦想和兴趣。”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尤其上小学后,我“内在成人”当班的时候多了很多,我是个事业心还挺强的人,我需要实现我的价值感。
我更多时间用来探索自我,思考自己未来事业、职业的方向。投入时间去学习积累。
我希望这个时候小朋友能自立一点,省心一点,我跟他说“不要打扰妈妈”的机会多了很多很多。
大概孩子没办法适应这种改变,感受到的爱和安全少了很多。
3、
“人在感受到超支压力的时候,容易出现内在小孩。内在小孩喜欢索取,非常需要被爱。”
后来我在写作上受挫,一时不能达到我自己的期望。再加上孩子入学的压力,搬新居和楼下邻居关系不和谐的压力,我一下子退回到“小孩”状态。
特别容易委屈,特别需要爱和支持。
我这个退行的“小孩”碰上真正的小孩,都没有办法给予,都要索取,冲突自然而然变多了。
我为什么不再那么爱孩子了?三、
我到底怎么了?我到底该怎么办?这件事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让我状态低迷,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要疯了。
现在,真相大白了,一切都是因为我的认知和观念给我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我就应该投身于工作了,这样我才有价值。
2、因为有人在三个月内就持续上稿,所以我也应该做到,做不到我就是差的,失败的,可能吃不了写作这碗饭。
在这样的“应该”和“极端”思维下,我的压力当然小不了。
而我,又是一个脆弱的人。面对压力,容易折断。
最近,我被迫暂停追求上稿,随意地看看书,进行一些自由书写,整个人好了很多。
我感觉,我对孩子的爱回来了很多。在我和孩子之间,又有东西在流动了。
经过这一次的挫折,我想我学会了不对自己下达那么多“应该”、“必须”的指令,会根据情况调整目标。
最后,等我好一点,我还会再去穿越那些让我脆弱的东西。
我为什么不再那么爱孩子了?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