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有缘也非常有幸,能够为福建泉州惠安严湖寺撰写《重建严湖寺记》碑文,在此写下其中因缘,谨作记述与分享。
一 · 碑的历史
碑,竖石也。
这是《说文解字》对“碑”的解释,非常形象。之所以强调状态而不强调作用,这就要先区分一般我们所认为的碑和原始的碑的不同。在先秦以前,所谓的“碑”是没有文字的,真的只是竖着的石头,一般用作计时和拴牲畜之用,是名副其实的“无字碑”。只是后来,人们发现石材相对于铜器更容易获得,相对于竹帛更易保存,非常适合歌功颂德、记事流芳,于是逐渐演变成现在所认识的“碑”的样子。
“碑”的前身是就是石刻,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非常喜爱的摩崖石刻。到了汉代人们极大地拓展了石刻碑文的用途,除了记录国家大事、树碑立传,还用来确定经典标准,为天下学子刻下教科书,而且开始用于为自己刻墓碑以求流传后世。既然用处多了,碑也变得光鲜亮丽起来,有了碑首和底座,也有了花纹和规制。
曹魏时期刻碑厚葬之风流行,一度刻碑被明令禁止。但是到了隋唐时期,碑文化与书法的结合愈发紧密,书法作品刻于石上成为流行,勒石者也更受到尊重,碑帖文化也开始走向高潮。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碑也有了自己的专属“坐骑”——赑屃,赑屃是龙的第六子,但长得却是个龟的模样,喜好负重,好像天生就是驮碑的命。唐宋以后,无论是规格还是形制,“碑”的样式大体也就确定了下来。
二 · 寺院碑刻
就像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石刻艺术也参与到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之中。对于佛教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石刻佛经,大量佛经被刻在上千平方的山岩、上百块的石碑之上,蔚为壮观。一般来说寺院之中,常见的碑刻一般有:重建/重修碑、功德碑、高僧纪念碑、神佛造像碑、经文佛偈碑、诗文题词碑、文物保护碑、古迹说明碑等。
闽南地区佛教兴盛且山石众多,寺院碑刻艺术自然极为丰富。可以说有山的地方就有石刻,有庙的地方就有古碑。单就泉州而言,作为古城和古港,宗教尤其是佛教在石刻、碑刻方面的遗迹相当多,《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古摩尼教、古婆罗门教以及佛教道教在泉州所遗留下来的石刻材料,近年新编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更是搜罗了大量寺院碑记。
只是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年代,很多寺院的文化古迹都被洗劫,大部分的文物保护碑也都是八十年代突击树立。很多古碑都断裂难弥,碑文难辨,碑形易变。虽然碑文在古籍中有些尚能查得,但是后来重新树立的碑文,其规制体例也都“因地制宜”,虽不能说有违规范,但也应各有偏颇。

三 · 撰写经过
如上所述,泉州是佛教氛围浓厚的历史古城。在泉州地区最多的时候大约有近八百所寺院,目前登记在册的有三百余所,这些寺院大部分都是在八九十年代重修重建的,近年来新建的寺院并不太多,本文所说的严湖寺就是在新世纪后才重建的。新建的寺院也并不一定马上就会立碑,所以这次为严湖寺撰写重建碑文也是因缘所致。
经过一番沟通和资料的查阅,大体可以确定古严湖寺最晚建于北宋初年。搜集到的部分信息如下:
① 据周围村民口口相传此地原来的确有一座寺院。
②传朱熹(1130年—1200年)曾经游览五峰山题写“丹梯独步”。五峰山为五座山,严湖寺所在岩山是五座山之一。
③ 朱熹善堪舆,小山丛竹(弘一法师圆寂处所在地)即为朱熹堪舆后选址所建,据传朱熹在观五峰山形似梅花,梅岭村为花蕊所在。有“峰下奇人”的谶语。
④ 严湖寺所在岩山山下梅岭村是陈金城(1802年-1852年)/陈伯达的故居(陈金城是陈伯达的曾祖父)。
⑥ 林则徐经过好友陈金城家乡梅岭村时曾题写“观文化成”。
⑦ 据《惠安县志》北宋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惠安发生过一场大地震。
⑧ 公元1059年,由蔡襄主持建设的洛阳桥建成,北上福州从此改道洛阳桥。《泉州鲤城军事志》:“北宋,今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建成前,从城北出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脉至仙游达福州。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东出仁风门,过该桥至惠安县锦田驿,经涂岭驿,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再经建州(今建瓯)仙霞岭入浙江省赴京都。” 按:从洛阳桥到锦田驿(即惠安螺阳镇),必然途经五峰山,可参考今G324国道福昆线。
⑨ 重建严湖寺时在地基中挖得北宋铜钱(“天圣元宝(1023年)”、“皇宋通宝(1039年-1053年)”、“熙宁元宝(1068年-1077年)”、“元丰通宝(1078年-1085年)”)及宋代瓷器。
⑩ 寺院原址为荒草地,有干涸的湖坑,土层之下散布长石板。日军轰炸洛阳桥时曾在此投弹,据老人回忆,因此地牛的品种偏瘦,日飞行员可能误将在此吃草的牛当做战马,以为此地有驻军队,于是轰炸。
重建/重修寺院碑文,主要分为“缘起、功德”两部分,细分大约有“世尊、东传、背景、缘起、祖师、法脉、功德、意旨、落款”九个方面。
一般是进行比较客观简短的叙述。但是也有比较文学化,评述类或游记类的碑文内容。考虑严湖寺历史文化内容较少,掌故传说有限,本不适合文学化的叙述,然客观叙述又无法突出寺院特色,于是尝试在碑文意旨层面进行符合佛法的表达,以拔高碑文的立意。
就目前的材料分析,严湖寺并不是知名的寺院,也没有典籍记载或古代文人笔记的记录。尽管一千年前有这样一座寺院,但很可能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即便是重建以后,也没有当世名人题字拜谒,在号称“泉南佛国”的泉州,这座寺院可谓籍籍无名。
以上的分析都是从世俗的角度去看,其实对于出家僧人来说,之所以要去寺院就是为了专注修行,之所以将寺院建在山上也是为了清净自在。如果能够证悟永恒存在的真如自性那么就能够安住自己达到自在境界,如果能够明白轮回的意义那么就能够做到不去强求懂得随缘处事。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也是一样,寺院不是一定要多么古老才去拜它才去信它,只要不生分别心那么到哪里都是庄严的佛土。
最后有必要交代佛历的计算问题。目前,佛教界通行的佛历是比公元纪年多543年,这是从释迦牟尼涅槃开始算起。至于释迦牟尼具体在哪一年涅槃,也是按照世界佛教友谊会所做的统一决定,认为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623年,成道于公元前588年,涅槃于公元543年。不过实际上佛教的不同分支宗派都有各自的看法,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举《法本内传》所述,认为佛陀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按照这种说法,佛历应该是比公元纪年多1027年。由于虚云老和尚身兼禅宗五家法脉,而严湖寺能缘法师为临济宗七塔法派第四十四代法嗣,于是选择以虚云老和尚开示佛历为准。
四 · 《重建严湖寺记》第一稿
重建严湖寺记
洛水以东五峰山,古刹名曰严湖寺。旧属杏田境,今界梅岭村。盖始建于五代北宋年间,后寺院倾塌,明清未有复兴者。
夫释迦垂迹,八相成道。大法东传,昉于东汉。洎晋人南渡,梵声未绝。后王氏治闽,崇佛日隆。揣严湖古寺,建于此际。察其地势,临江望海,群岭叠嶂。坐岩山之麓坳,居东南而西向。曩有清泉聚湖,拂水淡沲,或有石洞,巧夺成趣,岩侵湖墅,风动林鸟,苍翠衔江,环寺澄廓,此其胜概也。
一时洛阳桥成,行人皆出仁风门,跨江径走锦田驿,此地乃必经要隘。朱子携友,数临梅岭,遍览五峰诸寺以地称奇,谓山涌梅花,有峰下奇人之谶。日月不淹,山体动荡,古寺倾塌,湖隐僧散。幸有山民,恭敬三宝,怀恩笃信,以历数代。民国动乱,兵寇猖獗,遽遭轰炸,荡然无存,此最近一劫也。
然闽地素有佛缘,代代禅风不绝。于今更有能缘法师者,号慧俱,惠安人,禅宗临济第四十四代法嗣也。秉世尊遗教,绍隆佛种。倡祖师家风,法脉赓续。法师发心至伟,砥砺重兴,厥功卓异。诸方善信,竭诚辐辏。公元二〇〇四年,岁在甲申秋八月,龙天加护,缘聚工启,通山路,缮荒垣。计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钟鼓亭、药师殿、地藏殿、圆通宝殿、念佛堂、万佛塔、客堂、僧寮等均已落成。
证如如故安住自在,晓时数故随缘去来。泉郡佛国,岩山南北,名刹比比,倘以名记之,如恒河流沙。然芥子须弥,心性真如,佛种所在,不为弘名。罅隙白驹,如鱼少水,既已发心乘愿,唯求应声度众,遑论何人何地耶?寺非必古方崇信,心无分别是为严。
今严湖寺重光焕耀,诚为佛门胜事也。俯仰之间,不可思议,个中隐显,讵能尽知。谨概述大要,告竣立碣,勉为记云。
佛历三〇三三 公元二〇〇六年 岁次丙戌仲秋 吉旦
五峰山严湖寺常住恭立
净信优婆塞□□惶恐奉 撰
第一稿总计七百一十个字,基本按照所搜集材料的原意,历数严湖寺的历史、故事、背景,内容相对丰富,信息量也较大,结尾进行了较多阐释。这样虽然显得比较丰满,故事性也强,但是会显得赘余,尤其是虚写部分经不起推敲。为了保证内容的严谨性,减少纰漏和不实信息的堆砌,最终进行了比较大的删改。
五 · 《重建严湖寺记》最终稿

重修严湖寺记
夫释迦垂迹。八相成道。大法东传。昉于东汉。晋人南渡。梵声未绝。闽王崇佛。严湖肇建。察其地势。临江望海。坐岩山之麓坳。居东南而西向。曩有清泉聚湖。环寺澄廓。日月不淹。古寺倾塌。民国兵患。遽遭轰炸。劫灰飞堕。岂不悲夫。于今迥出能缘法师者。禅宗临济第四十四代法嗣也。宿因今胜。发愿重兴。多承政宰权衡。商界贤达辐辏。诸方善信。集资合力同心。甲申仲秋。缘汇工启。通山路。缮荒垣。开山门。建大殿。起法堂。鸣钟鼓。药师殿。地藏殿。圆通宝殿。念佛堂。万佛塔。客堂。僧寮。次第落成。蔚然成巍巍梵刹。廓尔震煌煌法音。嗟夫。证如如故安住自在。晓时数故随缘去来。寺非必古方崇信。心无分别是为严。今严湖寺重光焕耀。诚为佛门胜事也。俯仰之间。不可思议。个中隐显。讵能尽知。谨概述大要。告竣立碣。勉为记云。
佛历三〇三三 公元二〇〇六年 岁次丙戌仲秋 吉旦
五峰山严湖寺常住恭立
净信优婆塞□□惶恐奉 撰

六 · 结语
对于《重建严湖寺记》就介绍于此,此处不去多谈文字的具体内容。一方面粗浅文辞不见得入方家之目,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试读批评指正以免自吹自雷。
话说回来,碑文自镌刻之日起就已经成为历史,就像钱大昕在《关中金石记》的序文中所说:“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
然而,赞颂也罢,评述也罢,都只是人的思想在作祟。因为,无论对于碑还是碑上的文字,都将被时间洗礼,洗得斑驳不堪,洗得一干二净。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