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源泉。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写为主,听说为辅,四者相辅相成,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从三问入手,在阅读中引导孩子理解“话别”的意思,并在下文进行实践,究竟怎样的话别,把教学一次次引向高潮呢?
写作练习:于老师通过引导孩子们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在孩子们有了意境之后,引导孩子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种不同的身份与志愿军的依依话别的场景的进行写作练习。
孩子们有素材,有场景,有情感,写起来一气呵成,配有有情感的朗读,把教学再次推上高潮。
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练习,在练习后朗读,三者相互循环,促进一次有情感的写作训练。
在《白杨》一文中,出现“造段”这个写作形式,让孩子们把简短的话语通过不同的关联词语进行整合为一段话。
“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是一个简单的关联词语,文章中的内容通过不同情感的朗读也变的很简单,那么怎么把这些简短的词语汇总在一起,形成段落,那就出现了“造段”这种形式。
通过非常浅显的内容,把枯燥的写作合为一体,让写作瞬间升华,但是又不失基础文本,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
引导孩子完成写作练习,同时又把课文暗线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语文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把语文融入日常生活中。我所教授的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对写话练习其实很排斥。
写话有简单的图案和文字描述,只需要套“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这一个简单的模板,但是对于孩子还是很是吃力。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词语”的积累,通过对词语的讲解与朗读,让学生用词语来说句子,而且这些句子来源于生活。
教授“校”一字时,我会组词“学校”,引导孩子说句子“今天,我们正在学校上课。”“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都有显现。
教授“果”字时,我会引导组词为“苹果”,句子是“今天我们的加餐是苹果。”孩子们既可以吃到美味的苹果,又可以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
这些素材的积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验,让孩子看到写话时可以直接想到在日常学习中找到答案。
随着学龄的增加,写话“四要素”变为“五要素”,再次加入“心情”。
教授《影子》一文中,孩子实在不好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这些方位名词,恰巧阳光灿烂,趁着大课间,带着孩子去踩影子。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回到教室让孩子依旧读课文,通过玩乐,同学们大多数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读完课文写一篇小短文,孩子们写出:今天上午,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在校园里玩踩影子,我们可高兴了!
虽然看着很是流水,但是对于刚入学半年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极限了。
五要素的文本在写话比赛中并不出彩,“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具体干什么+心情”这“六要素”也不会难倒学生。
因为在日常中注重孩子读后写,在实践后写,孩子们有素材了。
出示一张“雪景图”,孩子们就可以想到冬天下雪玩雪的场景,开始写一篇小短文。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写,能把文章写具体是很不错的程度。
因此,孩子们先读出情感,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一篇想要的文章,是相当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孩子的“听说读写”,“熟读、精思、博览、多作”依旧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继承与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