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禅修
学佛闻思:【上师开示】关于“觉知和明觉”的开示

学佛闻思:【上师开示】关于“觉知和明觉”的开示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08:21 被阅读89次
学佛闻思:【上师开示】关于“觉知和明觉”的开示

原创: 阿知仁波切

闻思修前,先发菩提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关于“觉知和明觉”的开示

弟子:安住时,当觉知慢慢很稳固的时候,明觉是不是自然就出现了?比如一有念头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是不是明觉?

上师:我们原来的习惯,心是非常散。散乱和注意力集中,这两个是相反的。注意力集中了,就没办法散乱了,注意力散乱了,就没办法集中了,这两个是相反的;昏沉和清晰明了,又是相反的,清晰明了了,就没办法昏沉了,昏沉了,就没办法清晰明了了。要在又清晰,又明了、了了分明,注意力能集中的状态中安住。这个时候,我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清晰明了?以一个旁观者一样的一个心,来监督。

现在还是有能和所的概念,这种概念还没有消失的情况下,觉知的敏锐度还没有那么高,没有办法特别敏锐。慢慢慢慢,虽然没有完全能所合一,但是能和所的概念慢慢减弱了,越来越弱了,能和所的概念减弱的同时,觉知就会越来越敏锐起来。当觉知敏锐的时候,心里有任何的动摇时,马上就能感觉得到。不是有一个觉知,另外有一个明觉,没有两个。觉知和明觉是一个东西,觉知越来越敏锐了,这叫明觉,粗糙的觉知,这叫觉知,不叫明觉。觉知怎么越来越敏锐呢?就是能和所的概念越来越弱的时候,它会越来越敏锐。能和所的概念很明显的时候,它没有办法特别敏锐,这是相辅相成的。

弟子:在安住的时候没有二元的概念,是不是就是明觉呢?

上师:没有二元,我们还做不到。感觉没有二元的时候,是二元的概念弱了,不是没有了,还是有二元,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它太弱了。比如说,你去一个人的家里,你感觉没有人,全部都出去了或者怎么样。没有人,只是说明你没看见,不是真的没人,是不是?如果家里有人,一会儿人就多起来了。还没有看见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是没有发现有人。到处找,完全确定没有人了,这个时候才能说,真的没人。刚进来的时候,怎么会知道没人呢?只是感觉没有人,只是一个感觉而已,还确定不了啊。确定不了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各个角落检查、觉察啊,还没有发现,只是认为没人,但是确定不了。

我们二元的概念弱了,概念越弱,觉知就越敏锐,基本上没有能和所的概念了,这个时候觉知敏锐得不得了,但是还没有能所合一。能所分开不是有能所分开的感觉吗?能所合一,也有能所合一的感觉。没有能所合一的感觉,也没有能所分开的感觉,这个时候叫什么呢?不叫能所合一,只是能所的概念弱了,还没有合一,还没有完全分开,两个概念都没有。这个时候,觉知还是非常敏锐。

“能所完全合一了”跟“能所还没有彻底合一,但完全没有能所分开的概念,能所很弱”,这两个时候的敏锐度相比较,是天和地的差别。能所还没有合一,但是能所分开的概念完全消失,也可以说弱得不得了,这时候觉知的敏锐度,相对来说非常敏锐。但是和能所完全合一时的敏锐度相比,只是相对敏锐而已,没有合一时那么敏锐。完全合一的敏锐度,是究竟的敏锐了。

偶而能所合一了,完全有能所合一的见解,也可以说能所合一的感觉特别明显了,但是这个状态还无法出入自如。不是想入就入,想出就出,入是入过了,但不是完全自如,这不叫能所合一,这叫瞥见心性。什么叫瞥见呢?这里有一个东西一下子过去了,我看见了,但是具体长得怎么样,不知道,它过得太快了,没有来得及仔细看清楚。

看过和没有看过,不一样。如果这么瞥见过一分钟或者一秒钟,瞥见过了,即便成千上万的人跟你说,能所合一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也不会动摇。因为你自己已经能所合一过了,虽然时间短,但你绝对不会动摇。如果理论学得再好,但刹那都没有能所合一过,瞥见也没有瞥见过,有人用很多理论来推翻的话,你还是会动摇,因为你没有体会呀。

藏地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根敦群培,他是这么说的,一个因明理论非常强的人,可以把是的东西推翻成不是,不是的东西推翻变成是。比如说这是红包,我们的概念当中它是红包,他从理论的角度来推,完全可以推理成为它不是红包;不是红包的一个东西,他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完全能推理成为红包。

但是因明逻辑再怎么推,再怎么强,也没有真实的强,它毕竟只是一个理论。但完全不靠理论,也不行。比如一个人说,我完全知道什么叫成就,但我说不出来。这是什么样的呢?哑巴吃糖一般。哑巴也知道糖是甜的,但是他完全没办法说出来这个甜是什么样的感觉。他自己知道是甜的,但跟任何人都说不了,谁会知道这个糖是甜的呢?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他自己完全没有吃过糖,就说这个糖是特别特别甜,这么说也会让别人的心动摇,哎呀,这个人肯定吃过的。但真正了解的时候,他自己从来没有吃过糖,他完全不知道甜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甜的滋味是怎么样的,他自己没有尝过啊。有这么一个区别。理论和实修,需要相辅相成。要修证,确实需要打坐,理论也确实需要学习。禅修班会分成几个班,学习不同内容,进哪个班也需要考试,自己考到哪,就到哪学。

弟子:当安住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是不在二元对立当中的。但是您刚才说,只是减弱了,并不是没有,还有在二元对立的状态。我一直觉得不是在二元对立中,但不敢确定。

上师:假如说一个人睡着了,我们会说他看不见,听不见,是不是?但实际上不是完全听不见,只是听力和五官的能力收回去了,只是他的听觉能力、嗅觉能力、视觉能力弱了而已,不是完全没有。但假如一个人死了,变成尸体了,不管怎么样,他都不可能听得见了。所以还是不一样的。

弟子:只是减弱了,减弱的同时,觉知力非常的敏锐,但并不是明觉是吗?只是觉知力提高了。

上师:非常非常敏锐明了的觉知,才叫明觉。这里掐一下,知道疼了,有感觉、知道,这叫觉知。这个感觉非常非常敏锐了,非常非常明了了,觉知也非常非常敏锐了,这叫明觉。“明觉”是觉知——非常非常清晰明了的觉知;但是“觉知”不一定是明觉——粗糙的觉知不叫明觉,它敏锐度不够呀。

弟子:二元越来越减弱,觉知越来越敏锐,也就叫明觉,对不对?

上师:叫明觉,完全能所合一这个也叫明觉。明觉,有相对的明觉和究竟的明觉。佛的明觉和十地菩萨的明觉,是一样的吗?两个都叫明觉。十地菩萨是同时有无数的化身,佛陀也是同时有无数的化身,这样的话,十地菩萨和佛陀完全没有区别吗?不是这样的,还是有很多区别。

弟子:在安住的时候,有一丝的念头冒出来,明觉就能很敏锐,马上发现吗?

上师:觉知也能发现。敏锐度来说,我们现在是粗糙的觉知,完全发现不了非常细微的念头,当觉知越来越敏锐的时候,它能感觉得到,它能发现。比如一个人眼睛瞎了,什么都看不见,然后吃药或者做手术,这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看见,也有个慢慢恢复的过程。刚开始,能看,但看得不是很清楚,越来越恢复的时候,就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但这时候,还没恢复到完全正常一样那么清晰。当完全恢复到非常好的状态了,这个时候,敏锐度没有办法再敏锐了,这叫明觉。

弟子:上师,可以这样理解吗?是三个阶段,觉知、相对明觉和绝对明觉。以什么来判断呢?是以二元对立吗?

上师:对。二元对立特别粗糙的时候,有觉知,二元对立稍微减弱了,还是叫觉知;二元对立特别弱了,觉知特别敏锐了,这个叫相对明觉;然后二元对立的概念彻底消失了,敏锐度完全是究竟了,没有办法再敏锐了,这就是绝对明觉。能进入这个状态的人,特别多,但能完全出入自由的人,还是不多。

弟子:就是说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能不能出入自由?

上师:对。比如说,能进这个家的人特别多,但完全出入自由的人,除了主人以外没有呀。想什么时候进就进,想什么时候出就出,除了主人以外,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啊。是不是?主人门一锁,我们能进吗?主人门一锁,我们能出吗?

普皆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佛闻思:【上师开示】关于“觉知和明觉”的开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f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