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的理念是為了環保。作為環保主義者的我來說,自然是舉雙手支持。不過,若我們細想之下,“二手”的理念與現在的許多做法都格格不入。今天正好有一篇《日网络平台为“二手”食品创商机》(來源《聯合早報》)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切入契機。
文章主要介紹日本為了解決食物浪費問題,創辦了一個“二手”食品的網站,讓那些過了“享味時間”但未過“有效時間”的食物可以在這一平臺上銷售,同時平臺又讓一些沒有那麽富裕的人採購到便宜的食品。如果出於不浪費食物的角度,這樣的做法完全沒有問題。不過,如果站在一個純商業利益的角度看,則會是另一番景象:
由於人的肚子就那麼大,選擇吃一份“二手”食品,於消費者來說是少了花錢,但於食品企業來說則是少了收入。正因為如此,當初沒有這平臺之前,食品企業選擇的就是無情地將這些“二手”食品倒掉,而不是貢獻出來給那些有需要的人食用。就是現在通過這個平臺也是因為平臺收取會員的會員費,然後平臺與食品企業對該會員費進行分賬,彌補了一些食品企業的損失,纔換來這些企業的“貢獻”。如果這些食品企業要深究,這些“彌補”肯定遠沒有“一手”的利潤高。假設這些企業都抵制“二手”食品,想要吃的人必需選擇“一手”食品的話,那麽其利潤會更加可觀。這樣纔更能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至於浪費嘛,就讓它浪費好了。
同樣的例子出現在我們的電子行業。曾幾何時,我們的電子產品都很耐用,十年不壞,幾十年不壞,比比皆是。可是現在,一件電子產品,能用上3年時間不出問題,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為何?因為,祇有東西壞了,你纔會想到去維修,維修的費用高的,你纔會想到換台新的。這樣企業的生意纔源源不斷,利潤滾滾的來。誰會想,這樣做的浪費。提出來的人幾乎都被認為是傻子一個(不幸!我是其中一個。)當然,這樣的行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商業理念——利潤最大化。幾乎所有商人的腦袋都被填入有這樣的想法。不是嗎?看那個特先生,不是上臺就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他認為利潤的最大化就是我祇管賺錢,不管環保。環保交給別人吧。這也就是我們植根於“利潤最大化”之下的更深層的理念——自私。
寫這篇文章,不是否定“二手”食品平臺的做法,而是指出我們人類的文化出了問題。很不幸,人類的文化出了問題,卻引發其他物種的災難——塑料汙染影響地球其他物種的生存(參見《聯合早報》的《国际特稿:塑战速决 抢救地球》)。
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你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