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工作的时候,午餐期间常听前辈们讨论着工作中的人和事。提到这人、那人的时候,总不免评论,谁谁谁蛮聪明的。每当此时,我内心默默地期待,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们口中的“聪明人”。
Ivy 是我的前同事,做事小心翼翼,畏手畏脚,入行五年她,经常问当时刚转岗的我,Luise ,这个要怎么办,那个我不会。每当此时,内心不免犯嘀咕:大姐,应该你比我熟才是啊。除了业务方面,Ivy 在同事、老板中的口碑都不错。同事评价她,虽然业务磕磕绊绊,但为人很好。同事们和她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听说之前面试她的老板,虽然觉得她业务方面不如其他候选人,但为人善良,遂录用了她。原来“善良”也是块敲门砖。
人们喜欢聪明人,却更愿意与善良的人亲近。职场如此,生活中也如此。选择朋友和伴侣,正直和善良一定是首选项。每个人身边总有一些品质好,却不太精明的伙伴。Tracy 就是这样一位。
Tracy 曾说起前公司的一位 HR 经理,刚进公司时,见谁都热情洋溢,“Hi”,“Hello”,“你好你好!” 在之后了解了谁谁谁都是什么部门什么职位后,见面招呼,有的放矢。再和她照面,置若罔闻。有一次同事聚餐,那位 HR 同事也在场,大家餐桌上聊得很嗨。而就在第二天电梯里遇到,Tracy 主动上前和这位经理打招呼,那人又恢复到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好不尴尬。
人际交往中最好的策略是“以牙还牙” (Tit for Tat),简称 TFT 。
起先,主动合作;
之后每一步,重复对手的行动,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简单善意,又不做无原则的烂好人。
职场中,无论同事还是上级,我们最关心其人品行如何,尤其老板好不好,是长期合作的根本,业务精不精通,是否有专业背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些员工愿意长期效力的“口碑”好老板,除了个人魅力外,无疑拥有令人尊敬的品格。
好的老板,为他人着想。他们常常说:“你觉得如何?”“谈谈你的想法!”“你认为怎样做更好?”助人,在他们看来,是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体现。
而与之相反的是,为自己谋求利益。这类人常把“我”放在嘴边。“我认为…,” “我觉得....,” “我要是你,就…,” “我是为你好!”他们鼓动员工多奉献,因为“成就我,就是成就你自己。”
两种类型的人,格局不同。前一种人注重“投资”,后一种人讲“回报”。
你要是有一定工作经验,至少会遇到其中一种。那么,你的感受如何?
我的前老板 Dr. Richarz 就是前者。十几年前,上班第一天,我问前任,老板是怎样一个人。她回答道,是整个行政办公楼里最 nice 的一位老板。我作为新人,忐忑不安的心情才松弛下来。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会帮助下属(包括前下属)再三争取机会。不仅对我,对所有员工,包括司机、园丁、阿姨都如此。人们发自内心地卖力工作,回报他的好。
后一种类型想对比较“短视”。他们利用公司的资源,拉拢或排挤员工,搞小团队,谋求个人利益。他们还有个典型特点 - “小气”,无论在金钱上,还是气度上。这类老板,如果有幸没遇到,你朋友身边没准有这样的,不信你问问。
亚马逊 CEO 贝索斯说过,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
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成为一个善良人。
1963 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小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弟弟戴维却得到了一个甜饼。她想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内心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
直到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礼。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的过程中,沉浸在幸福之中新人,激动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幕,幽默地提醒道: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顿时茅塞顿开,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上帝让你成为好人,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