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历史人物
【338】魏国人才很多吗?看完这6个成语再回答

【338】魏国人才很多吗?看完这6个成语再回答

作者: 秉笔春秋吕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06:07 被阅读117次

三国时期拼的是什么?人口,宁愿不要地盘也一定要把当地人口迁走。人多才支撑得起一次次战争的消耗,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才自然也不少。

明罚敕法

主人公换成何夔kuí,要么说魏国人才多呢,随意翻翻传记,就能看到不少能臣。有的人可以镇守边疆数十载,有的人可以让境内海晏河清,而何夔执掌律法,即使是新颁布的法律,也能被严格遵守。“明罚敕法”就是用来声明刑罚,并整治法度的。

移风易俗

再换个人,鲍勋,当年为救曹操战死的鲍信之子。而且曹操这个兖州牧,还是鲍勋带头迎奉的,对于功臣后人曹操还是很宽容的。鲍勋这话实在反对刘晔,他倡导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也是在阻止曹丕去打猎。“移风易俗”用来形容改变民俗习惯。

栉风沐雨

其实这来是鲍勋的后半句话,硬是要让人靠风梳头、靠雨洗发,这不是违背人们遗愿嘛?为了打消曹丕打猎的念头,鲍勋可真是操碎了心,但是曹丕一点都不领情,反而气坏了。“栉风沐雨”用来形容人不顾辛劳地在外奔波。

指鹿作马

其实看到这个成语,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赵高,不过主角还是鲍勋。因为鲍勋一次次地阻挠自己,曹丕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小性子了,他表示“鲍勋颠倒黑白,定罪吧”,曹丕非常不满意廷尉只定了5年,干脆连办案的官员一块抓了。

哪怕有钟繇、陈群、辛毗、高柔等人的苦苦劝说,哪怕鲍勋是功臣之后,曹丕依然干掉了鲍勋。就这么任性,曹丕喜欢的人可以宠上天,不喜欢的人显然没有好下场...“指鹿为马”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崇本抑末

轮到司马芝了,曹魏最好的河南尹,他担任大司农的时候,给曹叡提建议“要重视根本,轻视枝末”,民生的根本是什么?粮食呀!仓廪实而知礼节嘛,这就轮到司马芝这个大司农发光发热咯。“崇本抑末”用来形容重根本,轻视细枝末节。

吐刚茹柔

来自陈寿的评价,同传的这几位各个都是当世名士,“吐刚茹柔”字面意思是吐出硬东西,吞下软东西,用来形容欺软怕硬。而陈寿在前边加了一个“不”字,就拿来形容司马芝这位铁面无私的河南尹了。

魏殊多士邪?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

相关文章

  • 【338】魏国人才很多吗?看完这6个成语再回答

    三国时期拼的是什么?人口,宁愿不要地盘也一定要把当地人口迁走。人多才支撑得起一次次战争的消耗,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

  • 观《中国通史》(17)

    秦国崛起 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各代君王的努力,这其中属于秦孝王渴求改变,广招人才,这其中,魏国的公孙鞅被重用,后来被...

  • 成语里也有地图炮

    成语里也有地图炮 大家都知道,很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成语的背后,...

  • 战国的时候,魏国出了这么多的牛人,还是很弱

    |昨日读史记/第四十一篇| 战国时期,魏国是人才辈出,为各国输送了很多人才,尤其是给秦国培养了不少自己的对手,甚至...

  • 略读《史记》(五十)商鞅

    8商君列传 商鞅(前395-前338) 姓公孙,名鞅,卫国的公子,祖先本是姬姓。商鞅年轻时就好刑名法术,给魏国国相...

  • 惟楚有材(4)——文种的悲剧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惟楚有材”这个成语,说的是楚国地大物博、人才倍出。“楚材晋用”这个成语,是说楚国人才虽多,但楚国却不重视人才,导...

  • 成语典故|沧海遗珠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

  • 你知道指鹿为马背后的故事吗?

    指鹿为马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但是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知道吗?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 成语典故|大材小用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常用来比喻对人才使用不恰当,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材”也可写作“才”。 成语...

  • 开启另一种人生

    很多人问我,你买这么多书干嘛,你看得完吗? 你看书柜都装满了,你都看完了吗! 回答:我暂时还没看完,但我会根据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8】魏国人才很多吗?看完这6个成语再回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gz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