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走上创业这条道已经三年有余。
2013年6月,机缘之下,踏上了创业之路,成为了创业者,成为了XX创始人。一路走来,嬉笑怒骂,豪言壮语,心酸坎坷,只有自知。2014年底李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将创业推向了风口浪尖。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下半年股市不景气,资本缩紧,到现在2016,完全进入资本的寒冬,加上流量红利已经殆尽,也完全进入了创业者的冬天。
资本什么时候好转还未可知,但今年下半年及明年肯定会有一大批创业者死在沙滩上。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青年菜君、美味七七已经倒下。当然很多人说这些都是To VC,靠烧钱才能活下来的,寒冬是洗去浮华,将真正追求商业本质的创业者筛选出来。不过若是明星企业都很难,作为草根创业者更有多难!
行业现状就不再赘述,今天来说说创业这三年的一些创业方法的感悟。
创业,其实本身也是一门课程,你可以看成跟学技术、学销售、学产品一样,他也需要学习,并可以通过学习得以精进。
创业,最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产品?再深入一点,就是什么样的事才值得去做。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需求,你解决了他什么问题,你不提供他如何解决。越是草根,越要思考清楚,只有事半功倍,你才有更大取得成功的机会。
好的产品要满足刚需、痛点、高频。很多人都听过,这是红衣教主曾经分享过的方法论。但我再问一点,什么叫需求,什么叫刚需,什么叫痛点,你能清晰的回答上来吗。
什么叫需求?需求不是泛的,一定要有人群,一定要有场景。我的理解是某些人群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提出的要求。比如有人说“我饿了”,你一定会知道这个饿了的人是谁(人群),他为什么饿了(场景),他要吃东西(目的)。
那什么叫刚需呢?刚需是针对弹性需求而言的,虽然用户提出了需求,但需求有强有弱,我们要解决的是刚性需求,而不是弹性需求。我的理解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一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午要吃饭,出门要坐车。虽然还是有点笼统,不过可以用自己的同理心去判断,若是你都不太需要,就不要强加于人。
那什么叫痛点呢?痛点是针对用户目前的状态来说的,我的理解是用户目前的解决方案非常难受,要么是太复杂,要么是太贵。没有我们的解决方案,用户也可以照常生活,只是非常不满意。比如,出远门没有车,只能走路。吃饭只能自己做,要不然就得挨饿!痛点一定是雪中送炭,绝不是锦上添花!痛点对应的是痒点,用户没有它,也照样过。
高频,能保证你有更多机会接触用户。同一个领域,高频的肯定打赢低频的,高频的能成就平台,低频的能做成一桩生意。
很多创业者都没有很清楚的去思考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这些特性,包括我自己。我自己是技术出身创业,13年刚开始创业时更是完全没有概念,就想到做出这个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就一股脑儿投入进入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产品都符合这些特性,而且这些都是定性的分析,并不是定量的,越朝这方面靠,成功概率就更大。
雷布斯说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败。确实如此,战术太勤奋有什么用呢,你方向都是错的,越勤奋只会让机会成本更大。好的战略就是要找到好的产品。刚开始创业或者对商业模式不太熟悉的创业者,特别是草根的小团队,很容易进入一个漩涡,就是想好了一个产品,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然后再不断的调整、升级,随便一搞就半年一年过去了。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产品依然无人问津,不温不火。
创业的情况有很多种,这两三年最多的情况是互联网人士跨界打击传统行业;或者传统行业的资深人士,借助互联网去改造传统行业。有的是雪中送炭,我们叫颠覆式创新;有的是锦上添花,我们叫再升级。创业者只能做雪中送炭,再升级一定是大公司的领域。若是跨界打劫,创始人对行业没有太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更得有清晰的思考,前面会有很多坑等着你,而这些坑,虽然有人提醒你,但你基本会一个不拉的全部踩一遍。创业者总是对自己的Idea坚信不疑,他会排除各种观点和阻碍,直到撞到南墙。也许,只有自己体验过的才能叫经验,要不然只是别人家的经验。
创业不管怎么说,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为你做的本来就是未知和创新的东西。既然已经决定了做什么,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了?那怎么样去执行才能将创业的风险降低一些?
精益创业,是现在创业公认的方法论,也成为很多产品经理必读书目。若还没有看过的,可以买研习社的《精益创业方法论》看看,也写的通俗易懂。若是进入一个已有巨头的行业,或者你选择的创业方向是一个很重的模式,可以学习迂回式创新方法。就是避重就轻,不要和巨头正面冲突,先用一个很轻的方式快速聚集用户,建立你的优势和壁垒,然后再向你真正想做的模式进发。比如小米先做米UI,锤子先做锤子系统,然后再做手机。罗辑思维先做内容,做公号,做社群,然后再卖书。迂回式创新的方法,我就讲了个皮毛,国内钱志远老师是迂回式创新的专家,大家可以自行度娘,看看他的讲课视频,受益匪浅。
精益创业的核心是快速试错,廉价失败!
很多人还在采用以前瀑布流做产品的模式,有了产品Idea之后,搭建团队,抓紧设计,抓紧研发,抓紧测试,测试完成之后,再迭代,再优化,产品不完美坚决保密,最后搞个发布会推向市场。这一搞,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过去了。这是以前火箭发射模式的创业,投入巨大,没有试错,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是互联网行业,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产品推出后,压根就没有用户买单。若是你还在犯这个错误,这篇文章说的这些就不再算是废话了。
精益创业重要的一点就是MVP(最小化可行性方案),但MVP不是懒惰的借口。有了MVP的概念之后,不管什么都先做一把,大不了快速就好了。MVP一定要建立在用户和解决方案假设及用户及解决方案验证的基础之上。若是用户假设没有想清楚,你解决方案可能是对的,只是你找错了人,你却放弃了。MVP的原则是能简则简,能砍则砍,只留下最核心的需求,如非必要,不要用产品来验证。就像Zappos没有去准备好一个卖鞋的电商平台再开始卖鞋,今日特价酒店也不需要真正有了APP和上千个签约商户才能验证特价酒店是否成功。你要明确的一点,你要验证的核心是用户和解决方案,所有的产品形式只是一个辅助,只能做到锦上添花。
好了,今天已经唠叨半天了,说的比较基础,但对刚踏入创业或者想创业的伙伴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创业必看书籍推荐,《精益创业方法论》《从0到1》。
创业,自己选的路,跪着也得走完。一晃三年,超过90%的时间都是在有压力的思考新的方向,新的问题,只有不到10%的时间会轻松一点,轻松反而会更盲目。一路看过的风景,只有才懂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