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华心学沿革简述》 庞鹤鸣 著
2 知用
这里介绍的知用,指心体层面映知功用,而非形成认知的全过程及其内容。诚然,这样问题又不能截然分开,只是着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在心的知用这一节里,拟介绍本然之知、见闻之知(才情之知)、良知、体认之知四项。在这些具体内容未表述之前,先了解一下心体所以能形成知用,也许是有益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的记述,后世更认为“知,吾固有之也”。王阳明甚至把良知看作是心的本体来论述。唐代的圭峰宗密,把“知”说成是“真如清净心”。禅宗开悟就是悟得这个知,对此,我在《传统修身法理》论述开悟内容时,有所阐述:“知”不是心体,而是心的本然之用的内容。
对于心体之用,六祖慧能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神会说:“本空寂上自有般若能知,不假缘起”。张栻说:“知者,良知固有,匪缘事物”。王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至于心为什么生知?般若体为什么能知?则皆无进一步说明。明·林兆恩深研儒、释、道三家修炼理法有所得,对心的体、用精要阐释,对心的知用说:“心犹镜也,虚而明者,本体也。或问何者为心之用。林子曰,镜之照,即心之知也,照乃镜之用,而知乃心之用”。又说:“唯虚故灵,灵则应感而无不通矣。唯虚故明,明则烛物而无不毕照矣”。“心犹镜也,虚而明者本体也,镜中所照之物,物之影也,影有去来,若执去来之影以为镜者,妄也”。还进一步说:“唯其心虚故能应物,而不滞于物……无可无不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岂其心之有所倚仁、有所倚于义耶?故无物则虚,虚则无倚,无倚则无迹”。
郝敬亦持此观点,“这里空空朗朗,任万感纷纶,八面交应,这里只是空空朗朗如一面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并把虚与明联系起来讲神明:
“神明空洞,普照无心,何人何我?如镜中影,来则不能不现,虚即明,非二体也,离虚无明,离明无虚,不虚不明,不明不虚,是以圣人言明,即不言虚,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言虚亦即是言明,故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先下之故也”。
这就是说,心之知用,是由心的虚明之体决定的。前面讲心体本质属性指出,心是气之精爽、精灵,黄宗羲亦讲:“心即气之灵处,所谓知气在上也”。这表明,知是建立在心之灵气的基础上的功能,我们不妨把心的精细之气,形成知(确切说应是映知)与镜之映物,作比附说明。镜所以能反映物,关键在镜子是一均匀光滑平面,物体的光线投射到镜面,就能使物体的形象得以反映。心这种精爽之气,是纯净无杂、无别,而且极度虚豁无比的气,较镜面的均匀度不知强多少倍,更为重要的是心体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可以形成无数平面,所以心体的映知能力也是难以想象的。林兆恩曾说:“圣人之心犹镜也,然镜之镜也,有尽;圣人之镜也,则无尽焉”。后面让我们书归正传,谈心知的各项内容。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