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哲思读书
虚之境界——欲解老子真意须读韩非解老(4)

虚之境界——欲解老子真意须读韩非解老(4)

作者: 海若神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20:46 被阅读28次

    老子云: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韩非子解老却先不论无为,无不为。他先讲“虚”: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所谓达到了虚无境界的人,是指这些人的主观意识不再受到什么制约。

    讲完虚,再讲不虚:

    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韩非子说无术者虽然为了“虚”而无为无思,但“其意常不忘虚”,则意为虚所制,为虚而虚,亦是不虚。

    可见虚之境界难以企及。《庄子·大宗师》篇讲到颜回坐忘的故事。我想“坐忘”就是韩非子所言“虚”的境界吧。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忘仁义,忘礼乐,孔子说“犹未也”,

    意思是还不够。等到颜回说“回坐忘矣”,

    孔子感叹:你真是贤人啊,我愿跟在你后面!

    关于虚之境界,我想到了禅宗的“不修之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所论述:

    禅宗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弟子之前,住在衡山上。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黄檗(希运)禅师说:“若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钱,权止小儿啼。……但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

    不修之修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毫无滞着;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

    不修之修就是无为,就是虚之境界。

    所以韩非子说: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

    言下之意:达到了虚无境界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达到了虚无境界

    又说: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

    达到了虚无境界,德就充足;德充足了,也就叫作上德。

    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所以《老子》说:“道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而又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石竹:一般人,似乎只能通过有为来向无为过度。
        您对于“无不为”的翻译也似乎可以再讨论。

      本文标题:虚之境界——欲解老子真意须读韩非解老(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kp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