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理是冲虚的,隐含于万物之中,而万物没有不体现真理的。
它渊博,像是万物的源头,使尖锐挫合,使纷争解决,使光彩融合,使散尘凝聚。
它清澈,像是从未存在过一样。
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我只知道)它比现象的主宰更根本。
*在第一句话中,“冲”与“盈”对立,而“盈”与“用”为近义。
【1】“冲”指的是冲虚。
【2】“用”指的是(万物)体现。
【3】“盈”与“冲”相对,作实解,也即体现、充满。
【4】“或”在此作否定含义。
【5】“渊”比作深渊一般深沉,老子好用水作喻,体现“道”的“玄”。
【6】“挫其锐”将原来针锋相对的事物能够挫其锋芒,使之能够和谐相处。
【7】“解起纷”解开原来纷乱的事物,拨乱反正,使之能够回归秩序。
【8】“和其光”使每个事物不同的特点,都能融合起来。
【9】“同其尘”使像尘埃分散的事物,都能凝聚在一起。
【10】“湛”比作水一般的清澈,像是鱼感知不到水一样,感知不到“道”的存在。
【11】“谁之子”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不知道从何而来。
【12】“象”指现象,古人有“四象”之说,与老子的“有”相对应,是“有”的具体表现形式。
【13】“帝”指主宰,老子不信神,更无“上帝”之说,但相信大自然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14】“先”不一定是指时间关系上的先后,而是更包含了一种母子、本末的关系在里面。
总结:
老子在这篇里面描述的是“道”无法直接把握而又无所不在的辩证关系。
这里用四个排比,体现了“道”作为“万物之宗”,融合万物的根本性特点,也说明了真理隐含于万物之中。
最后又回到了“道”“无”的特点,并论述了“无”和“有”的关系。
即“道”在内容上是存在的,但是在形式上是“无”的,人无法直接把握它,而“道”会通过万物的形式来体现它本身。
PS:之前读《道德经》还是读得比较草率啊,只是想原文翻译一下就没了,未来几天希望能将之前读过的几章《道德经》的思考以更加具体翔实的方式体现给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我的这个文集,一起每天读一点《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