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纳粹集团的“最终方案”是“灭绝犹太人”。
这个方案是慢慢累积形成的,源于所谓仇恨,源于所谓需要。
在一开始,被抓到集中营的犹太人,是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后释放的,确切原因不得而知,因为盖世太保焚毁了几乎全部可以解释的资料。
NO.1简单又复杂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里,犯人还是分级别的,同是犹太人,待遇不同,我记得书中讲波兰犹太人受到的待遇算是最好的,可以去“加拿大”工作,比如送咖啡,挑拣衣服之类。在“加拿大”,可以填饱肚子(东西是偷的),可以拿财物(死去的犹太人的),甚至可以洗澡。
集中营里甚至有妓院,里面当然全是被挑选来的犹太女孩,而被允许进入的是非犹太裔的政治犯。
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有的人刚来就被推进毒气室/焚化炉化为灰烬;有的人因为身体好或者一技之长得以存活在“加拿大”;有的人被任命为“卡波”(管理指定的犹太人),只有凶狠地对待自己的同胞才能活下去;有的人则大胆越狱,离开这座地狱。
奥斯维辛的人性,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不顾一切只要活下去,或者活不下去大声求死。复杂在,人变成了机器,选择活下去,就不能思考,学会忘记。必须忘记怎样踩在尸体上剪头发、搜集藏在身体里的珠宝;忘记毒气室关门时,母亲们绝望的请求,“至少让我们的宝贝活下来!”;忘记笑得那么可爱的孩子转眼变成地毯或灰烬。
你知道么,奥斯维辛的雪,曾是黑色的。那都是犹太人的骨灰。
NO.2 这里生产的是死亡
奥斯维辛,是一座工业式的流水线杀人工厂。
节选书中的一个片段,来感受德国的可怕的设计“智慧”,“地下室的两个房间原本都要被用作停尸房,但现在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犯人将在一中的一个大房间脱去衣服,另一间与第一间呈直角排列,将被设计为一个毒气室。装有齐克隆B的小罐子将从毒气室房顶的开口投入屋内。一层是一个大焚化厂,共有五个巨大的炉子,每个炉子有三个炉门。尸体将通过小电梯从地下室的毒气室运至焚化场中。”
这并不是最后的设计,在杀戮中,建筑师一直在改进,以使得杀戮更快捷,更容易处理。
毒气室的设计,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施行人员的心理创伤。最初,杀戮是采用最原始的枪击,由于太过血腥,德国士兵难以忍受,纳粹集团为了减少士兵的心理创伤,一步步改进杀人方式,最终选择了毒气杀人,这样,看不到流血,听不到哀嚎,非常德国。
参与设计与提议的建筑师、科学家,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够如此冷静地去设计一座死亡工厂?
参与筛选,几秒定生死的集中营医生们,我不明白他们,难道忘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吗?
参与执行的党卫队成员,在战后被判刑的寥寥无几,大都安稳地活到了七八十,并且从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明白的,是上帝的旨意,为什么杀人与协助杀人的刽子手,连心灵都不会受到一点折磨,而家破人亡的犹太人却永远悲伤?
上帝,如果你在,请告诉我。
NO.3故事的结局不是幸福
从地狱般的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并没有过上从前的生活。
苏军解放了他们,同时也再一次掠夺了他们的财物。当幸存者回到家乡,房子被占了,财物被抢了,朋友不再亲近,自己的家门进不去了,许多人含着泪水离开了家,流浪远方。
许多幸存者不再有宗教信仰,因为上帝一直都未曾拯救他们。
原来故事的最后并不是幸福。
战争结束了,为什么苦难不结束?生为犹太人,有什么错?
万能的神,你告诉我答案吧。
NO.4 历史没有假设
本不想苛责盟军,但还是想说两句最后的话。
在奥斯维辛的真相被世界得知时,盟军曾计划轰炸毒气室,以拯救犹太人,丘吉尔还激情地发布宣言。可是,英国说距离太远难以完成飞行,美国说轰炸难度太大还容易误伤犹太人,各国推来推去,最终,都不再提了,一致认为尽快击败德军才是拯救犹太人的上上策。
一国领袖考虑的自然首先是本国利益,本国人民的安危。犹太人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国家,没有。
如果盟军轰炸了奥斯维辛,如果盟军认真策划去救犹太人,会有多少人能免遭杀戮?不可假设的从前。
鲜花和掌声装饰着胜利者,丘吉尔等人的名字彪炳史册,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对于没能拯救的犹太人而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呢?这话有些多余,毕竟,我们不能苛责故去的人。
愿逝者安息,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今天的奥斯维辛本文是《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的读后感,只是选择了书中的几个段落来写,并不包括书的全部内容,也并不是奥斯维辛的全部历史,想了解奥斯维辛以及大屠杀的,可以观看BBC录制的纪录片,爱奇艺有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