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余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晚年从儋州返的途中,路过金山寺看到当年友人给自己的画像,回想起如烟的前尘往事,不禁感慨万千,题笔写下的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苏轼的这首诗,也正是他晚年很独特的一首作品,通篇看似写得平淡朴素,但是那一份通透,则是令人感佩不已。
海滨:怀念东坡1诗人回顾自己平身功业,看似轻描淡写,可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发现诗人经历的这种苦难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可是苏轼就是不一样,他即使是这样也能够笑着去面对,这也正是苏轼最为令人敬仰的过人之处。而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也最能够感受到诗人身处逆境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通篇描写得极为简练直白,但是那种历尽沧桑之后的通达,却是令人仰慕叹服。初读开篇第一二句,感觉很丧: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现在我的内心,已经是空寂无物了,再也不会为任何事情所累,无论是富贵还是功名,对于我而言都是浮云。回想我这一生颠沛流离,更像是一只没有系好的小船,在那大风大浪里摇摆。第三四句更是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平生经历的苦难,写得极为沉痛却又余味无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你问我平生有什么功业?那么我告诉你,我这一生便是黄州惠州儋州。短短的两句,既充满了无限悲凉的痛悼之情,又有引以为傲的自我安慰之意,令人悲欣交集。
这首诗写于苏东坡去世前两个月,此时诗人已年逾花甲,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回首这短暂的一生,经历过三起三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然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一声悠长的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以不系之舟喻指晚年飘泊不定的贬谪生活,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贯者。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后两句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的力量是何等惊人!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密州徐州湖州这三地知府任上,恰恰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微妙复杂的心情。读来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然而苏东坡却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旷达豪放的本色,这也是历代文人敬服处。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逝世,一代英才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就此陨落,终年六十六岁。如果不是被贬谪到外地,诗人也不至于客死他乡。大概他自己原本以为,老年之后一定是会躺在故乡的床上安静地离开。谁能够想到,自他从离开了故乡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这也正是诗人此生最大的遗憾。回望诗人东坡,仿佛他永远是在路上行走,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他这一生所走过的路,比起任何人都显得更加曲折漫长。想当年他从四川眉山跟着父亲和弟弟一同出来时,他可能也没想到此生再也无法回去,而且从此他的人生也改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