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在黄州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洗礼,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祠部尚书等重要职位,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在那里他的心境安定了下来,开始为当地办实事,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还在那同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惠州一绝》,其中的诗句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岭南独有的风情。

惠州之后则又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海南儋州,在这里他同样保持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是同样的在那里办了很多的好事,从而也使得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诗人要离开时,当地的百姓更是自发地为他远行。可是谁能够知道经历过三次贬谪之后的诗人,早已是垂垂老矣,再加上旅途奔波劳顿,当年四月在常州卧病不起,最终在回儋州的路上逝世。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要极为有趣的人。在临终前三个月,他还为自己的一生做过总结,也就是本文开篇所说的《自题金山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余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个时期的诗人,也正是经由虔州,即现在的赣州,一路往北,到达了常州。苏东坡在那里居住了一段时间,游玩了金山龙游寺,看到故人李公麟当年在这里为自己所绘的画像,感慨万端,遂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这个时期距离诗人逝世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在《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中,他更是把自己三次贬谪之地,全部写进了诗作中,从而使此诗显得悲怆凄美,意味深长。

苏轼一生在八个地方做地方官,几乎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政绩,都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好事。比如在密州,捕捉蝗虫,抗旱灾;在徐州,黄河决口,抗洪排险,昼夜披蓑衣,穿草鞋,站在第一线;在杭州,闹饥荒瘟疫,自筹钱财办药坊,熬粥煎药,救济过往行人;还是在杭州,整理河道,疏浚西湖,修筑长提;在惠州,想方设法筹钱筑桥补路,引水入城;他还重视教育,大办书院,教化民风;苏东坡在儋州,亲自挖井,帮助当地百姓解决饮水问题;当地缺医少药,百姓治病难,他传授药方,纾困解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豁达的,读他逆境中写的《定风波》便知: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句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苏轼觉得有些遗憾,或许是对自己弟弟苏辙和自己的妻子以及陪伴自己颠沛流离的妾了。
当我们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不难发现,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丰富的。苏轼在官场受到排挤,他只能从佛教经典中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虽然苏轼的命运多舛,但是我们也应该感谢他,因为没有他如此曲折的命运,我们今天或许再也读不到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