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花了点时间,看完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也因为一直欣赏萧红的文章。于是记下了下面寥寥数字。时间仓促,写得过于意识流。但难得这许久来第一次动笔写这么多话。也就随意了。
萧红的文字是跳跃的,是灵动的,感性的光芒在纸上跳跃,字里行间轻描淡写,但能抓住读者的心。轻风拂过的不仅是诗篇和文字,还有萧红那颗敏感而灵性的心。
在我看来,萧红始终是爱着萧军的,哪怕最后和端木在一起。萧红的一生总是被男人伤害,也不断毁灭在伤害自己。她以一种自残式的爱恋,蚕食着对爱情的期许,也毁灭着她一次又一次对人生燃起的希望。
与萧军的分别,或许是萧红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可认识萧军,却是这场撕心裂肺的感情的开端。
萧军和萧红就像永远纠缠的恋人,却又永远彼此伤害。离开了,是肉体的解脱,但灵魂的撕扯或许直到萧红死去都无法结束。
萧红是有勇气的,但也是懦弱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又无法保护好自己的爱情。掘强、执拗、稍有点神经质,对爱充满幻想,一生追求浪漫,却对孩子没有责任感的女人,却同时又是一个才华横溢、天真、不谙世故的女子。她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梦里,她渴望得到一份她自认离开家、抛弃一切可以换到的爱情,却在萧军的无数次背叛中,伤痕累累的继续前行。爱他,所以不舍得离开他,但背叛带来的伤害却让萧红成为折磨自己的理由。
电影着实美化了萧军,大概也是缘于电影的发声者大部分都是萧军的朋友。站着不同的角度看萧红,自然也成为他们评价萧红的立场。事实上,萧军多次背叛,并且家暴,都使得萧红在这段感情里,是极爱又怕。
作为一个女人,我是同情萧红的,并且我适时度势的把自己放到萧红与萧军的时代里去,我自问自己,我是否可以忍受萧军的一切。
回答是“不”!
萧军是感性的,是离经叛道的,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次见到大着肚子的萧红,就疯狂为萧红的才情所倾倒。
但萧军也是缺乏责任的、俗气的,否则他也不会明明知道萧红怀着他的孩子,而选择离开。
倒是这个看似懦弱的端木,给了萧红生命中最后一段安宁的日子。
正如萧红本人自己所说:我只想选择一段安静的生活可以写作,我希望两个人在一起做一对平凡的夫妻,没有争吵,只有体谅。在这一点上,端木比萧军可爱,并且,在萧红最后的日子里,端木没有离开,默默相伴,艰难守护,直到生命的尽头。
萧红与端木结婚的时候,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端木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钟耀群为妻,由此可见他对萧红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据说,在萧红死去的很多年后,端木曾经去给萧红扫墓,并写下了“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词。
而萧军却在萧红死后,说“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能、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
萧军曾给了萧红轰轰烈烈的一段爱情,却无法忠诚的相守,暴力和不忠成为了萧红的座上宾,环绕左右。
而端木或许都不是萧红最爱的男人,却给予了相守与陪伴。不去评价端木的个性是否真如传说那般懦弱自私,至少在和萧红相处的这段感情中,端木是忠诚的,这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幸福。
我无法在最美丽的日子与你相遇,却可以在最苦难的日子里,相互取暖。
这或许就是端木与萧红感情最好的写照了。
但不得不说,每一个悲戚灵魂背后,都有其特定性,萧红亦然。
萧红与萧军的分离,或许有萧军的背叛在内,但是萧红的性格中,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病态的人格,外表倔强内心却不自立,对男人强烈的依赖感让其还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存在。内心孤寂、极度缺乏安全感以及病态人格有可能才是导致萧军和萧红六年情感终结的真正原因。我从不认为一段感情的结束是单方面的原因,一个坏男人只所以成为坏男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女人的容忍与放任一步步造成的。等到为时已晚,却又常常以一种祥林嫂的姿态去控诉和怒骂。其实任何感情都会遇到危机,也会有随时出轨的可能性。但这都不是终结的理由,只有一方的心死了,这条纽带才会真正的割断。
坦白说,今天我们评说萧红、萧军乃至端木,都只能基于已有的残缺不全的史料,还有那些站在各自立场的当事人的口述,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孰对孰错,都很难客观。正如我们经常面对身边朋友的恋情,由于各种立场不同,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与客观公正的评价,何况历史久远的人物。
听人家的八卦,说说传传就成了故事,而只有那些夹杂着自己痛苦的八卦,才会痛着痛着,痛成一段难以忘却的“事故”,但对其他人还是故事。这些故事的苦难也远远不是我们旁人的嬉笑怒骂几句评说所能体会的,低吟浅唱抑或振臂高呼都是属于后来者的狂欢。
电影的篇幅未免过短,说的也不清不楚。如果没有对那个时代和萧红的作品有深刻了解的话,可能会看的睡过去,醒来也无法坚持看完的闷片。我也是硬着头皮看完了这三个小时。电影有自我嘲讽式的解读,也有对才华横溢的赞叹,但唯独对于萧红悲惨的一生,没有给予任何主观性的评价。或许导演本身并不想过多的去评价,所以采用伪纪录片的风格来演绎这部作品。“她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生而卓绝,死而寂寞。是萧红的写照,也是张爱玲的写照。她们用自己短暂而平凡的一生,造就了中国文坛的两颗璀璨的星。不论她们的感情观如何,私生活如何,她们都曾经用尽笔墨,带给我们她们的时代。
作为一个作家,萧红和张爱玲都是伟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她们是可悲的。
她们内心的懦弱与强烈的时代痕迹,都让她们无法超越成为一个内心真正独立的女性。
她们无非是用倔强的外表和生活做派硬生生的隐藏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对于男性无法割舍的依恋情节。
你可以不喜欢萧红的人生,但是对于萧红的作品,我始终是爱着的。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她的人生,她所看到的世界,都是难能可贵的。
况且,她的文字里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悲怅。灵敏的触觉和那些活过来的世界,就彷佛一下穿越到你的面前,你甚至可以闻到它的气息。爷爷的后花园,那些开着的花,那些飞着的鸟,那些春夏秋冬的气息,都生猛的出现在你面前,这些都是萧红所赋予的文字的美。
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曾写下诗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都说谁的青春不癫狂,可属于萧红的青春刚结束,人生也就戛然而止了。
我幻想着,远在天堂的萧红,远离了痛苦与背叛,远离了贫穷与战乱,在一个美丽的后花园里,享受着阳光,安静的写着她喜欢的文字,继续她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