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这样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会有粉丝吗?当然有,我就是!
然而我可能不是个合格的“太师粉”,因为我不会因为《后汉书》评价他“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就去给他洗白翻案,也不会因为“性粗猛有谋”以及早年间对抗羌乱的军功而把他尬吹成民族英雄。
相反,承认他的缺点才是喜欢的前提,这个西北大老粗从戍边汉将再到军阀权臣、从为党人平反再到种种倒行逆施,其实是研究东汉末年政治形态的极好切入点。
当然,网上有关董卓的文章其实不少,在此分享一些关于董卓的冷知识,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微之处,不敢说是什么干货,也不敢说是什么研究成果,只是读书时的一些心得笔记,觉得有趣好玩。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7705/a63c3e027fde5e30.jpg)
一、董卓生于公元139年
董卓死于公元192年,但是何时出生在官方史书上并未有记载。影视剧、小说以及后人制作的画像也大多把董卓塑造得有些苍老。《三国志》提及董卓的母亲“年九十”,《三国演义》则写“母时年九十余矣”,古代女子早婚早育,董卓死时至少也得五六十岁了。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里,写董卓遇刺后有如下文字,“卓此时年五十四岁。汉献帝初平三年,岁在壬申,四月二十二日也”,但在毛批本的《三国演义》中就删掉了关于董卓死时年龄的重要叙述,古人提及年龄都是虚岁,以此推断,董卓应当生于公元139年。
在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游戏里,董卓的年龄都是按照生于139年设定的,看来日本人对三国是真爱啊,真能考据。
虽然嘉靖壬午本的《三国演义》也是小说家言,不过这是目前唯一能在书籍资料上找到有关董卓年龄的文字记载了。
二、董卓上有九十老母、下有七岁儿孙
董卓除了有位高寿的母亲,还有一个孙子,董家原来是四世同堂啊!只不过这个孙子的记载比较冷门,经常被忽略。在《太平御览》中曾引用过《董卓传》的一段史料记载:“卓孙年七岁,爱以为己子。为作小铠胄,使骑駃騠(jué tí)马,与玉甲一具。俱出入,以为麟驹凤雏,至杀人之子,如蚤虱耳。”
乱世枭雄也有隔代之情,董卓对孙子真是相当疼爱,不过史官记录这段也是先抑后扬,为了与其杀人如麻形成鲜明对比。《董卓传》不知是何人所著,也未在《后汉书》《三国志》看到有关董卓七岁孙子的相关文字段落。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7705/6e857b87321c3464.jpg)
三、董卓孙女董白年龄未过十五
王粲的《英雄记》还记载过董卓有一个孙女叫董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於郿城东起坛,从广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轩金华青盖车,都尉、中郎将、刺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轩簪笔,为白导从”,董白封渭阳君的事情应当是在董卓迁都进入长安后发生的,之后董卓身死,宗族老幼被斩尽杀绝,董白想必也在动乱中身亡。
古时年十五为及笄之年,董白死时应当未到十五,许多游戏里以及网上一些文章都把董白年纪设定得偏大。
四、董卓亡儿与司马朗“同岁”
董卓有孙子有孙女,但是为何没有成年儿子的记载呢?在《三国志·魏书》关于司马朗的段落里,我们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董卓其实有儿子,而且和司马朗“同岁”,这里的“同岁”其实是“同岁举”,类似后世所说的“同科”,并不是指董卓儿子和司马朗年龄一边大,而是同一年通过察举,获得当官的资格。(有关“同岁”的资料,可参考阎步克老师的《孝廉“同岁”与汉末选官》)
说白了就是,“司马朗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一年考上的公务员,你现在背叛我,合适吗!”
再脑洞一下,董卓这个早亡的儿子很可能就是董白以及那个七岁孙子的生父,正因为儿子早亡,董卓才会对自己的孙子如此疼爱,所以史书才会说“爱以为己子”。
此外,董卓入长安后,他的侍妾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尚在怀抱中就被封侯。
五、董卓的大哥叫董擢
董卓其实还有一个大哥叫董擢、一个弟弟叫董旻。这个叫董擢的大哥也是早死,但有一个儿子叫董璜,后来一直跟随董卓。史书关于董擢的记载不多,他曾经受董卓指派,给董卓的老领导张奂馈赠礼物。
有趣的是,“擢”与“卓”发音一样,不知道当年董卓老爹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也许汉朝时这两个字发音有所不同?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董卓想强睡“马夫人”
众所周知,貂蝉与连环计是小说家杜撰,实际是吕布和董卓婢女私通(董太师被绿了)。不过董卓的荒淫残暴也是有史可依的,除了“姦乱公主,妻略宫人”的记载外,还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写。
《后汉书·列女传》: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拨刀围之,而谓曰:“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期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7705/c2450fe9b39bc0d9.jpg)
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文武双全,董卓掌权后想强睡皇甫规的遗孀,强睡不成就残忍处死。皇甫规遗孀痛骂董卓是羌胡之种,这使得有些人误以为董卓不是汉人,在胡玫导演的电视剧《英雄曹操》里就有董卓说自己是胡人的台词,其实董卓只是长期生活边鄙之地,受到羌胡风气影响的汉人。
话说这位痛骂董卓的烈女在后汉书中被记载为“不知何氏女”,但是在唐代的《书断》中却另有记录,“先有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此外,董卓和皇甫一族的恩怨纠葛还包括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皇甫嵩在平定黄巾之乱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但和董卓长期不对付。后来董卓掌权,多次想杀皇甫嵩,多亏皇甫嵩有个好儿子皇甫坚寿(这名字听起来真像现代网红,坚寿应当是表字),坚寿和董卓关系很好,在一次宴会上坚寿向董卓叩头流涕、责以大义才保住了老爹一命。
七、董卓捡到了“项羽宝刀”
《三国演义》里曹操行刺董卓时借用了王允的“七宝刀”,其实这把刀并非完全杜撰,其原型应该是董卓的“项羽刀”。
《古今刀剑录》:“ 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
虽说蔡邕博学多才,不过一眼就看出是项羽之刀总觉得像忽悠董卓。不过蔡邕对董卓也算是真爱了,毕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也许他是想暗示董卓不要做楚霸王。
八、董卓与飞熊军
《三国演义》写过董卓有一支部队叫“飞熊军”,史书未有记载,应该也是类似“陷阵营”“大戟士”“白马义从”这样的特种部队。不过“飞熊”一词,并非是“会飞的熊”,不是形容部队又快又猛。“飞熊”其实是姜太公的号,董卓后来尊称“尚父”,自比姜太公,所以小说家就杜撰了“飞熊军”这样的番号。
另外,曹植的《铜雀台赋》里有“协飞熊之吉梦”的诗句。
九、董承和董卓的微妙关系
无论是演义还是电视剧里,董承都被塑造成了大忠臣,实际上他不仅算不上忠臣,而且早年间还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重要将领。
董卓入洛阳后,自称是董太后的远亲,说白了也是想以外戚的身份主持朝政。董承据传是董太后的侄子,也许是因为董太后一族因为何进导致大权旁落而投靠了董卓,又或者本来就是董卓宗族内的亲信,在董卓身死后,跟着李傕等人杀回长安,后来又冒认董太后的亲族想进一步获得政治利益也说不定。
十、董卓部将郭汜应为“郭氾”
学者吴金华在《三国志丛考》中认为“郭汜”应当写作“郭氾”。氾音fàn,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考证,《三国志》记载郭将军又名“多”,《三国演义》里李傕也曾经称呼他“郭阿多”,氾同“泛”,有泛滥、广泛之意,和“多”字的意思相近。而“汜”字多用于地名,不可解。
话说,郭将军曾和吕布有过单挑的记载,也是个狠人啊!
(手敲分割线)
写了这么多,最后感觉应该祭出李肃童鞋这个大忽悠~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7705/dc8d096a48d66bd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67705/e2c9f1cc727cd89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