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933872/8898933dcb43988b.jpg)
《次第花开》是一本介绍藏传佛教并指导佛弟子修习佛法的书,作者是希阿荣博堪布。我不是佛弟子,但听说藏地无一人患得抑郁,顿时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或许佛缘太浅,对佛门修行功课看得懵头懵脑,但看待世间万象似乎开阔了视角。
痛苦是生命常态
书中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只有看清痛苦本质,才能激励我们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而选择逃避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而痛苦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即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就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等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痛苦。读到变苦,确实有些意想不到。就是一些自以为快乐的事其实都是痛苦的前奏,比如相聚是快乐的,可是有相聚就会有分离,分离是痛苦的;为人父母是快乐的,但把孩子养育成人操心费力是痛苦的;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但随之而来的政治升级引起的压力和焦虑是痛苦的……原来苦乐相伴,想想还真是的。至于行苦,让人觉得有点天马行空,我理解的应该是进入六道轮回的众生,受到业力牵制,一世世不能安乐圆满。单说人间的痛苦,就有八种,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佛陀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说白了就是对自身和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太过执着,没悟透无我和无常。而其实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减肥后的“我”是我吗?输血后的“我”是我吗?长大后的“我”是我吗?……自然科学的发展似乎让“无我”更容易理解,因为所有物体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组成,哪一个是“我”呢?而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而是显而易见却总被忽视的事实。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
理解了无常和无我,再看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对其中的变化起伏、是非得失安之若素。
因果是佛法根本
曾有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问希阿荣博堪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你会说什么?”他说:“信佛就是相信因果。”所以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必须是善良。
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学佛的人也常把“好人好报”“遭报应了”等等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说的都是因果。只是不学佛的人把因果当成愿望,而学佛的人,坚信因果真实不虚。
新闻里越来越多的出现洪灾、旱灾、地震、海啸、冰层融化、火山爆发……如果人们不那么急功近利,过度开发,消耗能量和资源,全球环境可能不会这么恶化。现世因果,人人得见!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对佛,无论信或不信,善意发心、善良为人、善行做事,总是好的。书中提到自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种下善因的好方法。自律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管好自己的脑。每日自省,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或事的无益想象中,因为行为由思想决定,不该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努力做到由内而外,与人为善。然后,管好自己的手。不做恶意伤害别人的事,还要积极布施,比如向灾区捐款捐物,帮扶穷人,也可以劝人行善,或在别人低落时安慰鼓励等等,只要布施的发心是好的,自己也会从中体会到自尊和价值。最后,管好自己的腿。尽量不去会产生恶业的地方,比如风月场所。
解脱是最高追求
玉树地震,导致很多藏民家破人亡,但他们没有恸哭、没有呼喊,而是积极自救,也互相帮助。每晚睡觉前,各自躺在帐篷里默默念经,为亡者超度。对佛教徒而言,帮助亲人获得解脱是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关怀。
很多人追求的目标都是财富圆满、家庭和睦、事业顺达等等这些具体的事,实现的时候,能获得一时欢愉,但终究会有落空之时,因为世事无常。
追求解脱,我觉得追求的是一种状态,不固执、不期求、不留恋的空性,在这种状态里,体会到的应该是平和、坦然。
生活即修行,心若向阳,次第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