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往北云向南
第一份工作
“你活得既不理想也不现实。”当大只把这句话砸向我的时候,倏然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毕业三年,考研两年,工作三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了三年。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挣扎了两天,有太多的经历想要诉之笔下。
毕业以后,我直接去了大西北某国有电企,那份工作在外人眼里不是金饭碗,也算得上银饭碗了。关于“银饭碗”,在我眼里更像是一副用现实铸成的无情铁手,扼住了理想与自由的咽喉。
大漠孤烟,沙尘漫天,与世隔绝,地处边远;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稍有差池,命悬一线;昼夜颠倒,无尽轮回,日夜坚守抢发电。
因为现实我去了,因为理想我离开了,借着师父的“推力”。
不想去完全否定他,毕竟他曾是我十分尊敬的人。但他给我留下的伤疤与成长却不得不提,尽管那些痛苦挣扎的往事我不想再去回忆。但那是我真正意义上为了写作这一理想开始行动的起点。
发电厂的培训考试,每次都排到前三,用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真的很累,没有太多成就感可言。因着表现突出的关系,获得了到外厂参加二期工程培训的机会,上天给我送来了这位电力名校毕业,厂里唯一调试过多个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师父。有如孙悟空遇了菩提老祖得了定海神针,“七十二变”、“十万八千里”、“斗战胜佛”这些还远吗?
可惜,实际上越来越远了。
师父是个严厉到有些苛刻,追求极致完美,有时性情却很乖戾的人。而我是个自尊心极强,讨厌被束缚,喜欢自由生长的人。火星撞地球只是时间问题。双方越是用力越是适得其反。
终于在那一次我这座死火山爆发了。
“这答的什么,简直就是一坨狗屎!”
“怎么能说是狗屎!?”
我的辛勤付出就换来这么一句狗屎?您能别侮辱我的人格吗?您当众打翻了我疏忽大意为您接的一杯“凉水”,也许是无意,但您就不能宽容我的涉世尚浅处事不周,您就不能接受我给您换一杯热水的请求?您把两个徒弟撇下,让我们自己去上班向外厂的师傅请教,您体会过孩子被父母遗弃是什么感受吗?您多次与我们沟通成效并不显著,难道就不能再给徒弟一点时间吗?
门咣地响了一声,师徒之情就这么断了,随后是我独自一人在旷野中的歇斯底里。师父,其实在那之后不久我就懂你了,也懂了那么多“为什么”,可惜你连让徒弟认错的机会都不给,你甚至都不给自己一个机会。
那件事之后,我近乎撕裂般地拷问自己的灵魂:究竟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写出伟大的作品。
最终,我做了一个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决定——边工作边考研。
漫漫考研路
第一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成长远不是三言两语三两小事就能概括的,在此只撷取对我影响最深的,也许是追梦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后,我经历了两次考研。彼时,我称之为“曲线救国”。
第一次应该是2016年的下半年开始,奋斗了大半年以失败告终。然而失败乃成功他妈,我从“他妈”眼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考过英语翻译硕士(MTI)的应该都知道《汉语百科知识与写作》这门课——我最喜欢的一门课。一共考了303分,这门课贡献了135分。考前1个月,虽然没有崩溃,却已然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淡定,是文字与写作带给我的希望。因为热爱,所以擅长。
那一丝希望并不足以告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挣扎的我。失败之后,嗜烟酗酒,工作也没精打采,多事之秋,坏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直到2017年初,一位同事请了年休假,我的岗位只剩我一人。虽然心不在工作,但安全问题是我的底线,那段时间每天巡检电厂里的各种设备,见识过闪电一般的弧光,感受过60摄氏度的室温,每天工作平均要走20000步,最高纪录27000步。我应该感谢那位同事,惊醒了梦中人。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无论上完白班还是夜班,一觉醒来,我便开始迎接炼狱般的一小时。或跑步、或篮球、或力量训练,坚持每天阅读。两个月我从190斤减到160斤,重新变得朝气蓬勃。野火烧不尽的理想在炼狱中悄然重生了。
2017年5月,总结反思第一年的失败经验,二战翻硕。我分析了自身优势,把最擅长的百科知识与写作果断舍弃,集中力量学习英汉互译,在英汉互译的习题中再挖出重点。然而过程依然艰辛。
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状态依然折磨着我,黑白颠倒的工作逼得我靠红牛和雀巢维持“生命”。最终,我辞职回家考研。一个理想主义者终于暂时摆脱了现实。独自一人在农村的老房子奋战,支撑我坚持下去的依然是文字理想,那种没来由的快乐战胜了寒冷的冬天,战胜了不知从哪里飞来的马蜂,战胜了空荡荡的孤独。
我清晰地记得第二年在考场上,写完那篇作文时的感觉,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在燃烧,每一个毛孔都在发热,仿佛那就是我的夙命,让我燃烧的东西将我从现实的泥淖中拯救出来。结果重要吗?369分,距离院校自划线差了7分,《汉语百科知识与写作》依然135分。
我发现135才是我要的结果。认清自己,那是我得到的结果——你热爱的就是你擅长的。“曲线救国”表面上是失败了,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直以来我的坚持都是对的。
然而,即便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仍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着。
投身自媒体
2017年年末,也就是在第二次考研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我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踏进了自媒体。那天凌晨,夜班巡检,上到“汽包”那层的时候,血流上涌,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化作一声呐喊,第一篇文章发出去的兴奋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写作带给我的快乐。
第二次考研失败后,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输出了4万字,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期间完成了19天写作打卡。
这段时间(3到4个月)我是没有工作的,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压力。还好有写作和阅读相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期。第二份工作进入自媒体行业实属偶然。我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想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奈何进入了一个生产商品的行业。
我的理想我的自由湮没在量产的商品中,重新跌入了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阴沟。一边写作商品,一边做我的文学创作,似乎是最稳妥的办法,如同边工作边考研一样。我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言不由衷,怎样的一种拧巴,要迎合受众人群的喜好,众人的思维却达不到与我同等的高度。换言之,我的想法太过特立独行,我的观点太过犀利,我对商业化的写作厌恶至极。我活得既不理想也不现实,导致了现在这种拧巴的状态。
《无根》是我在简书上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利用业余时间写就,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一部让我认识到自己写得多么烂的作品。
此后一边工作一边疯狂啃书。直到前几天,大只对我说了那句话:“你活得既不理想也不现实。”当时的情况是,她有一份文案的工作,同样离不开商业。也许写作和商品的矛盾是我的死穴,正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极力想要寻求一种折中的办法,将二者融合,然而我发现自己做不到。是她的那句话让我有了现在的思考。
也许我宁愿找一份与写作无关的工作来养活我的写作我的理想,也许宁可背离人群做我自己的人生实验,我也不愿轻易向现实妥协。我无比确认,为了摆脱“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状态,我那读万卷书的目标已经在路上了,我那浪迹天涯录之笔下的理想马上就要真正开始了。坚持跑步22天只是一个小小的热身,为了理想,我要跑得长一点,活得久一些。
未来在脚下
你活得既不理想也不现实。
好吧,理想,让我为你燃烧吧,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我的笔名——张一白,《无根》里的一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