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7日晚,上海浦东新区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件,原因是一对母子在车内争吵,17岁儿子一时冲动冲出车从桥上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上海母子车内吵架,17岁儿子跳桥自杀:语言是把双刃刀在突如其来的悲剧面前,只见母亲无力地端坐在地上痛哭,但无论如何也挽回不了她的儿子了!
上海母子车内吵架,17岁儿子跳桥自杀:语言是把双刃刀我不知道这位母亲到底对儿子说了什么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她所说的话确实像一把刀一样刺死了她的亲儿子。
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乱吃饭最多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乱说话却有可能伤害到别人,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上海母子车内吵架,17岁儿子跳桥自杀:语言是把双刃刀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给予孩子爱,因为是自己孩子,所以可以口不择言,因为是自己孩子,所以怎么做都是爱。但语言这个东西,它就像电脑程序一样,一点点录入人的大脑,如果从小输入了负面语言,那么人的行动往往也比较负面。若想要再更改,则需要很大工程!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属于弱势的一方,当他们与父母发生语言冲突时,要么迫于父母的威严隐忍,内化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要么就反抗,与父母顶撞,或以死相逼。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父母都是起主导作用的,决定着事态发展的动向。“父母”这个岗位,每个人都是无证上岗,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是合格的。
连结亲子关系或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确实是一把双刃刀,既能助人,亦能伤人。
本文中的母子出现这种悲剧,相信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平时的沟通方式应该也有很大关系。父母总习惯了要求挑剔孩子,却不知道先改变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
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说,也可以气急败坏地吼。也许我们温柔的语言对事情不起效果,但对孩子绝对无害,但吼叫一定有效果吗?也许孩子当时被吓住没动,但或者他们连我们说什么都不知道呢。
既然语言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利用好这把双刃刀呢?我认为作为父母应做到几下几点。
第一,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例如辅导作业时,孩子不会做,父母教了好久都不懂,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只是某些题不会做,就被说成是笨,换句话说就是:不会写作业就等于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相信父母的话,认为自己很笨。
第二,多用商量的口吻,少用命令
例如想让孩子停止看动画片,你可以说:“关掉电视,马上!”也可以问:“我们是先洗澡还是先吃饭然后看动画片?”孩子有了选择权,觉得受到尊重,往往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要求。
第三,多赞扬少批评
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人不喜欢被认可,尤其是得到最信任之人的肯定。成就一个孩子,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也只需要一句话。
我暂且不去评论这位跳桥儿子有多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我想,本来应该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的。也许母亲作为主导方改变一下说话的语气,用询问的语气去说事,那么儿子或许不会如此偏激。
父母的爱有时会让孩子窒息,有些恋人之间的爱也一样,爱得太沉重,沉重到无力承受。
为什么我们能对一个陌生人保持百分百的礼貌,却不能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好好说话?原因在于缺失了相处的界限。
无论是亲人,朋友,或爱人之间,我觉得首先得保持的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也应保持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而不应入侵界限。当然,这种抽象的界限感没有标准,主要由双方相处的舒适度决定,有些人喜欢深入了解,有些人喜欢浅尝辄止。
好好说话真的是太重要了,从今天开始,请利用好我们的语言,好好说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