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写作的
大家好,我是卫玠。
我喜欢的文章,首先具备的形式
我偶尔也会看首页的一些推荐的文章,通常我瞄了开头我大致就知道作者的水平(或许写的很好),我很少看,因为我发现没有引起我的胃口。我喜欢的文章是要有密度的,不是随口平白直叙,有沉甸甸的东西在的。还有有文字的音乐感,这个很多做不是特别好。汉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写得好的作者,文章中流露的一种音乐感,不是这些文字进入嘴巴中如同嚼蜡。
我在最开始写的时候,是会注意故事到底新不新奇,故事本身能否震撼到我。如今写倒不会这样做,我前几天逛新华书店,看到一个作者说残雪,他提出一个残雪的观点就是,小说写到最后就是感觉,是哲学(我不知道原话是不是这样说了)。我是比较认同的。所以在选择故事的时候也不要选择猎奇的故事说,不要动不动就死人,主人公不是只有死才是死得其所。我挑选的时候,会想写一个点,比如说我这个文章想表达的是什么。比如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说整个村庄都在被“侵扰”中,有东西试图闯进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并不重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就是要突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于是所有人都在寻找方法去,有要移居的,有要保守的,分成了2个派别,反叛派与保守派,然后等等一些做法,最后谁也没有走出去,并且最后要忘了这件事。整篇文章也没有什么情节。这个情节也是非常的卡夫卡了。
写作题材的选择
因为年纪尚浅,阅历有限,在学习写作的时候选择素材很多程度上,我一般都是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某一些文章引发的思考,继而联系到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丰富。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文章通常会有某些作家的影子,但是没关系,那些成名的大作家大文豪不少这么做的。像马尔克斯,他的文章中就有鲁尔福的影子。阿乙的文章有残雪、马尔克斯、卡夫卡的影子。很正常。在没有灵感的时候阅读或许是一个获取灵感的方法。
我通常看书看电影的时候。有想法了,立马拿起笔把这个想法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之前也是懒,总是觉得自己能记住,实际上忘记了就是忘记了,想不起来。或者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我有灵感或者想到关于自己在写小说的一些想法都会立马记录在便签上,这样我反而有了几个故事的雏形。
多搜集素材
在拓展故事走向或者在文中有个桥段需要一个角色,但是这个角色代表的职业你又恰好不熟悉,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多去搜集相关专业的素材。比如,在我正在写的一个文章中,有个情节需要一个造船工,而且是一个眼高手低造船工,能说很多造船理论,却赶不出一艘船。这个写的时候,为了表现这个造船工的眼高手低的特性,我就要去找相关的造船理论以及造船史。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同样。写作搜集更多的素材能够完善文本的丰富度,这样你就会发现,开始单薄的文字有点厚度了。
调动你的感官
最近很多创意写作的,我之前看了一篇教人创意写作的文章,其中有点大家也是可以参考的。你可以列举一些互补相干的意象,然后试着将这些意象用自己的话串起来。比如当时那篇文章中列出来的意象:星星、黄色、风、桃子,串起来就是,一个男人骑着黄色的自行车,带着一些桃子,走在星光下。这样,几个不同的意象就串在一起了。我之前在写作的时候,为了使文字有密度,当时我自己的做法是告诉自己要打开自己,open起来,写视觉、也触觉,也要写动作,不同的意象进行组合,倒与这个方法有点相似。你要让自己打开,不要局限眼下的一亩三分地。
我觉得我骨子里是有臭且硬的部分,常常闹的自己和别人不开心。还有反叛精神,不老老实实写传统小说,那是我觉得写那种没劲。很多人还是比较愿意看有故事情节的东西,因为这样的阅读是有快感的而且能坚持下去,我也是能理解,但是我不理解的是,不少人用这种方式去捆绑读者觉得写作就应该这样写,这是我不同意的。我们常被培养一个认知:短篇小说就是要精确,要精准,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这样仍是一个问题,且不谈),短篇小说的精准性是谁提出来的我也并不清楚,但是,如果你进入西方文学尤其是法国新小说派,你会大吃一惊,小说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且几十年前就这样搞了。就像没人规定画画不能像梵高或者莫奈(虽然他们当时被传统画派看不起是不入流的)。我在文中弱化了故事情节,你会发现迟迟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后来稍微有点故事了又结束了。显然我不是在写情节,我想抓住的是人物的精神状态。
我记得杜拉斯说,在20几几年,将没人会在写作了。格里耶,说打倒巴尔扎克。我有时也在想,我们写作的东西是不是几十年后就没有人会再看了。写作形式的变化,现在的先锋文学过了几十年后大家忽然都能看懂了,反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类的东西就没有再看了。鉴于这点,我们写作是不是要勇敢创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