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

作者: 退居二线 | 来源:发表于2023-06-02 19:18 被阅读0次

    上周末去苏州学习教育孩子的课程,下课之余和同组的家长谈起了往年孩子放暑期后怎么安排的话题,有的外出游玩,有的在家里自由活动,在所有话题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一个是:一位家长利用暑假安排孩子,让其到市郊外某寺庙“体验生活”了十来天……这一话题,起初让我颇为不解。

    这位家长一边看着和她一起前来听课的儿子,一边向我解释说,她因事先听说有某佛寺著名的“住持”大师来此讲经布道……

    中午用餐没多久,在大家还未撂下手中的筷子时,这位家长的儿子向服务员要了一杯白开水,然后,他将白开水倒进自己的、本已无食物的空餐盘后,用手中的筷子,慢条斯理地在餐盘中朝着一个方向转啊、转啊……

    这一奇怪地举动,让在座的我们看得有些莫名奇妙、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才好,对此感到很“新奇”。

    我的思绪随若他的举动也在不停地“转着”:从一开始以为他这是因身体的某种不适,而需要喝白开水……到以为是个什么“仪式”……似乎又与某种“意识形态”方面有关联,后来想到也许是在寺庙里学习实践而来?关乎宗教?或是其他······

    在种种猜想、揣摩之后,我终于沉不住气,开口问道:“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啊”?这位家长的孩子随口答到——“惜福”。当时我们都没听清,更确切地说是没听懂,异口同声地间“什么”?在他又回答了一遍之后,便告诉我们这个“惜福”的举动,确是于暑期在那个寺庙里体验生活时学来的。我此时立刻理解到这个“惜福”的含义。

    在培训后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好像在“翻腾”着什么。不就这么看似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嘛!怎么会使我好像有许多“该论的理”、“想说的话”、“要做的事”……此刻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一一单位一楼食堂门口的剩饭剩菜收集的大铁箱,而且“画面感”越来越清晰……

    我思忖着,寺庙里僧人们的用餐过程:始于“化缘”,终至“惜福”,以满足吃饭的最低目的——裹腹。从表层上是体现珍惜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从深层意义上的博大精深……我暂时参不透,我只觉得那是对世间万物慈悲为怀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继而我想到,也许,寺庙中是将这一举动定为餐毕时的一种小小的“仪式”:尽管盘中已空空如也,充其量就粘着那么点儿“油星”或是“菜汤”,也要用白开水涮涮。将“手持筷子在盘里反复转圈”的这一举动,赋名为“惜福”。

    ……

    这是激励我再进一步坚守“节约每一粒粮食”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我想:不管这孩子当初是否被家长强加于“寺庙体验生活”,能学会这一点“惜福”,就没白去“带发修行一回”。若能将这表层的东西持之以恒,并能带动周围的人,也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此事已过去一周,当时虽然想到的很多很多,只因没以文字记叙,现在记忆也已模糊了一些;即使如此,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自己也在不觉之中养成了喝粥后用白开水把粥碗用筷子搅一搅,爱人和孩子没吃干净的粥碗,也会拿过来的习惯……

    我们不必考究惜福的缘由,无论是民俗传说中“李二”,还是古人讲的“官宦家”的故事,这——无非告诫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从儿时接受的教育中,就已能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可遗憾的是其中道理,让我们这些成年人至今不能真正“融会贯通”。

    古人说得好:“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

    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

    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

    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了。

    我们是否应该自我审视一下作为大多数普通人,虽没有或没能“奢侈”但是否杜绝了“浪费”?有没有浪费的离了谱……

    本来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裹腹”,上一个层次来说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当今社会,又常将吃饭再上一个层次、甚至几个层次……

    在今天物质繁荣富足的时代,我们普通大众,多已将吃饭从最低目的——“裹腹”,上升为了“适口”,那就请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想一下“惜福”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惜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k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