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眼睛里的世界
今晨很早就起床,赴京与母亲会合,母亲病重由姐姐陪伴从老家赶赴北京,给母亲治病。家乡亲友们也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关系联系上了北京一家名为康怀的医院,对母亲的患病身体进一步治疗。
从工厂出发一刻不敢耽误,赶到义乌乘坐动车,火急火燎到了义乌客运中心,一看时间8:05分,还有一个小时发车还来的急,去火车站。打消坐计程车的打算,等来开住火车站的公交车,公交车走走停停捱到8:50进站。顾不得昨晚没睡好的疲惫,和今晨倒胃翻江的呕吐,晕车不适,一路狂奔取票,漫长检查行队伍排成一条长龙,慢悠悠行进。火车站行李检查程序3人一组,分别由至少五位车站工作人员对旅客详检细查,分工明确,核实身份证件和检票,检票人群3人一组分流工作,再有X光对旅行包检查,进站后身体感应检查,和人群入站后分流向导,专人专职。碍于公共场合,礼貌使然,心急如焚,也不敢造次借道插队,于8:58来到最后检票台。出示证件,票据,心里想,9:05还没发车。但是被告之10分钟前停止检票。不得已改乘下列班车17:33面对这情况懊恼不已。
中餐后早早进站,车站里坐无虚席。接下来的车站内的一幕不和谐,被一个天真的孩童言语点醒了我们,让众多乘客包括我在内的麻木,事不关已的漠然深疚不已。孩子的眼睛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纯静无邪。而我们又好像丢失了什么,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事不关己的冷漠。抑或是大众化从众心理把我们分割疏远。用孩子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又是什么样的不和谐呢?让孩子的话来给我们出行人上一课吧!
事情很简单,在座无虚席的旅客中,有一名中年男性,来回穿梭,见人就跪,并不说话,用手语指指喉咙,摆摆手,手心向上,向人讨钱,大有不给不起身架势,大多数旅客,拿出零币打发了,也有走开的。他跪到孩子母亲面前,不起身。孩子天真的对中年人说道:“叔叔,你也没卖东西给我们,我妈妈为什么要给你钱呢?我和你又不认识,又不是你的长辈,你干嘛要给我们跪下呢?只有小孩对特别尊敬的长辈才可以跪呀!老师还说,有人遭了困难,得到了对方很大的帮助,感激对方,表示最大尊敬才有跪谢人家呢”?我被孩童说出的话震惊不已,周围的众人,玩手机的,聊天的,都投去惊讶目光,那人在众人的环视下灰溜溜的起身,走了,再也没有出现在候车厅。
写到这,脑中忽然闪过余秋雨老师考察世界文明《行者无疆》中的一篇文章,记不清说的是某国,交通规则对孩子的教育,该国公民在红绿灯前,绝对遵守交通规则,即便公路上空寂无车往来,也绝不无视规则,全民遵守。而此中答案,不是从尊重生命,和遵守法规展开的。他们所考虑所只是孩子,说不定某个路口,某个窗口,有孩子眼睛,大人不能在孩子面前传导错误信息,即便闯红灯,也无碍的误导。谁也不会用闯红灯惨重的生命代价来正确引导闯红灯是错误的。假若你走了红灯,无形中给孩子有这样暗示,红灯出行也没关系。为了杜绝这种诱导,全民遵守交通规则,已成全民的准则,也给孩子们一个正确引导。
回到我们话题,文前我有表述进站前的,检查,专人专职,按理说进入车站的都是远行旅客,不存在乞讨者,源头上已经杜绝这种可能。那么乞讨者身份必定存疑,我曾观察到一个细节,当车站任何一位着装工作服工作人员出现,今天这唯一的乞讨者的身份回归成旅客,不会出现下跪,讨钱者的那种恶俗场面。再有那孩童大胆责问后,这名乞讨者再也没有出现,值到我检票上车。不难定义这位专职乞讨者,是假旅客,最后无意中的无巧不成书,又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入厕再次邂逅这名乞讨者,他正在大声用普通话再和人通话。因为他先前在车站众目睽睽下和大部分旅客面对面用肢体语言行乞,我想车站里但凡留意过他的旅客都能记住他的形象和面容。这不就是车站行乞者吗?为此我特意盯着看他着他在洗手间打电话。他很快意识到什么,压低声调,瞅准有人打开厕门一瞬,闪了进去。肢体语言行乞的表演,自相矛盾谁又能相信呢?很显然他是随意购买一张短程票混入车站大厅目地就在于行乞。而我们的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早已漠视他的存在。没有勇敢如这个小孩几句话把这种恶俗彻底赶跑。大人眼中的世界在世俗中已经斑驳模糊。孩子眼中的世界还留存那一种温馨,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皇帝的新装》的童话,那勇敢的孩子为我们打开了天窗。其实这不能够由孩子来完成。今天邂逅这堂教育,让我感触不已,车中无事,写下这篇文章。
或许大人还有没有迷茫的眼睛,请擦亮我们眼睛。
2017.09.13于列车中记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