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又拿起来的这本日记薄薄的,封皮已经被撕掉了,前面几张用铅笔胡乱地画了一些水草,笔划生硬,涂涂抹抹的痕迹很重。
从这些水草的运笔来看,日记的主人那段时间一定很焦虑,林康的眉头也跟着皱了起来。
2010年12月14日 大风
你很久都没有音讯了,敏芝妈妈说你去了国外,有一次,我很烦,因为我似乎预感到你也会离开我,我预感到尽管我尽了所有可能,但我还是会失去你。你也很生气,说,你已经够大了,不要总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了。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多大可以不再是小孩子,但我知道,在我5岁时,我就有自己是女人的感觉,而在我15岁时,有时候我仍然感觉自己像个5岁的孩子 。哪些行为可以说明我是个孩子,或者哪些行为可以说明我不是一个孩子,什么才是判断的依据呢?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判断。姑且就以我还没到18岁来说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吧。
林康忽然有一种无法克制的烦燥,他静了静,把注意力又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他明白,之所以会有这种情绪反应,是因为他把自己投入到这件事件中了,他为晓雅感到悲哀,如果15岁的女孩儿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心理意义上说,属于一种退行,同时,林康也感慨于晓雅的家庭在那个阶段不能给予她需要的支持。
这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所不应该有的情绪反应,如果他把个人的好恶情感投放在咨询中,他就会有偏颇,就会带着这种偏颇去作心理治疗,那对来访者是不合适的,会把来访者也带入到一种新的关系冲突中。但是谁能一点儿没有反应呢?复杂的人生百态,展示了复杂的人性,他林康也不过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
其实有时候他能够体会和发现:即使同样生活在一个城市,家庭的抚养以及接触到生活环境是多么不同,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多大的差异!
林康往后翻下去,却发现本子中间有很多页被撕掉了,接下来的一页,已经又是5年后了,日期是2016年,晓雅这一年已经是20岁了。
2016年8月30日 热闷烦
在你十二岁的时候,最喜欢一个人,而你却什么都不懂,愚蠢到把自己作为贡品,而等你明白时,却忽然发现那个你曾经崇拜的人,曾经你为他付出了所有的人,到最后,还是离你而去。天呐,我都做了些什么?我所有付出还有意义吗?我失去的青春还能回来吗?我失去了他,我失去了一切。
每天昏昏欲睡,醒来后也是头痛欲裂,活着真是无聊,吃饭无聊,喝水无聊,买东西无聊,世界那么精彩,却都与我无关,我被整个世界抛弃了,有谁还在乎我吗?如果我不在了,有谁还记得我吗?
有谁知道我心里苦吗?有谁知道我外表开开心心,内心却凄凄惨惨吗?有人真正关心过我吗?爸爸没有,敏芝没有,李嫂没有。
谁都没有。
林康合上日记,似乎又看到晓雅刚到“万欣”时淡漠的眼神。助人,是林康的终生愿望,可是,他该怎么帮助晓雅呢?晓雅曾经经历的事情,让她形成固有的认知,并且在她的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反射模式,一种自动的模式,她并不知道这一点。
而林康知道,人的神经系统回路的形成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改变认知,改变行为,最终就可以改变这种模式,进而改变人格。但是,这个过程很难,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需要有莫大的勇气面对曾经的伤痛,也需要有持续地反省,持续地改变,他该如何帮助她呢?
在他经历的事情中,又有很多情况,他是看着当事人的生活状态却无能为力,因为当事人赖以生存的父母,以及当事人的家庭都是林康所无法改变的,有些时候,他明明看到那些父母以爱的名义正在谋杀自己的孩子,他却无能为力,林康也为此悲哀,所谓相爱相杀吧。这经常让他想起他的一个导师讲过的故事:一个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道题,在一个玻璃罐中,把一只小兔子放进去,每天给小兔子一些胡萝卜,玻璃罐中的小兔子慢慢长大了,问,在不破坏玻璃罐子的前提下,如何把小兔子毫发无损地拿出来?
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苦想了一个月后,去问老和尚,老和尚笑而不语,拿起石头把玻璃罐子砸碎了,放走了小兔子。小和尚惊诧不已,质问老和尚,你说过不能破坏玻璃罐的!老和尚说,孩子,我这么做,是为了告诉你两点,第一点,有些问题,在一定的前提下,是无解的。第二点,有些话,是不能偏信的,哪怕是师傅说的话。
想到这个故事,林康的心里泛起一阵悲凉,这个世界,真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通过真心的交流与引导,给那些曾经缺爱的心灵一些温暖吗?能让他们对过往有一丝反醒,在行为上有一些改变吗?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从业以来,还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过,看来,这个问题,他也需要请教张琳督导了。
他可以把小兔子救出来,却需要破坏小兔子的外界环境,再给它一个更大的环境,但通常,那些被困的小兔子的外界环境是由它至亲至爱的人共同营造的,林康可以尝试去帮助他们改变,却不能强迫他们去改变,有时候,亲人竟然在无知无觉中,做了让心灵痛苦的主谋。
林康做心理咨询也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这五年中,他遇到了太多无解的问题。就像上次那个四岁的孩子,那个孩子有一个严厉的军人爸爸,妈妈与爸爸离婚了。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质,爸爸用很军式化的方法教育孩子,完全仪式化。结果4岁的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像男孩子,反而不敢正眼看人,说话声音很小,甚至有了自闭的倾向,还起了一身的湿疹。
军人爸爸带孩子来了几次诊所,也和林康聊了几次,但是爸爸的育儿观念很难转变,不认为是他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反而觉得孩子先天机能不够健康。孩子的家庭养育环境是林康无法改变的。
还有一些案例,是来访者的家属有着无法松动的固执的一些理念,而来访者的一些症状不被家庭成员所重视,或者不再支持来访来继续做治疗,这些情况下,林康也是无能为力了,每每这时,林康也会有种挫败感。
又想到不知道晓雅在国外怎么样了,她走的时候,曾经对林康说,如果三个月内,晓雅没有从网络上联系他,就请他忘了晓雅,让她自生自灭。如果她联系他,就说明她已经走出了爱上林康的那个误区,能够重新与他进行咨询与交流。
夜很了,林康回到书房,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在微博上继续撰写一些科普类的心理学文章,联想到晓雅的经历,他忽然了有灵感,这次文章题目就叫《心灵守护》吧,用平实的语言,以科普的角度,写人的心灵是怎样在受伤中形成了一层一层的保护,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而咨询师应该从哪里开始工作,去守护那些受伤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