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之典范。当初登上公车,手持缰绳,第一次赴任当官之时,就心怀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赴任之处,就问旁人:“徐稚在哪儿?”想要去拜访这位“南州高士”。掌管文书的主簿回应:“众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视察工作。”陈蕃说:“想当年周武王刚战胜殷商,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连休息都顾不上。我礼贤下士,有何不可?”
陈仲举,就是陈蕃,是东汉时有名的人物。说他有名,因为我们中学时要写命题作文,常常会引用他的一个故事:据说他年少的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叫薛勤来看他,看到他房子里比较脏,就对陈蕃说:“小朋友啊,为啥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很豪迈,薛勤感慨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没有下文,陈蕃到底打扫卫生没有。不过我猜大概没有。因为后来陈蕃做了很大一个官,叫太傅,太子老师的意思,正一品,虚衔,有时候可以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太监当权,陈蕃和大将军窦武打算消灭宦官,行事不密,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陈蕃有很高的志向,但在小细节上出了纰漏,可能就是不扫一屋的毛病。不过扫一屋和安定天下有没有必然联系,按照逻辑学的说法“异类不相比”,好像也没什么关系。不过中国人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往往都是这样。看了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汉初的陈平,有一次家族祭祀,推举陈平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分得很均匀。大家赞扬说;“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感慨道:“假使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所以,我对屠户和清洁工保持着少有的敬意,自己在干体力活的时候,也常常这样自勉。
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世人称“南州高士”, 孺子本意是小孩子的意思,稚大约是幼稚的意思,说以他名和字是解释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叫孺子,大约是希望好养些的意思。陈蕃、徐稚的故事在《世说》中还有不少,陈蕃见1.1,1.3,8.18.2,8.3,9.1,徐稚见2.2。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就是不以物己喜悲。这句话让人想起我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说法。我曾经纳闷,为什么叫师范学校,不叫教师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有不少说法,如德高为师、言高为师等,出点大约都是这里。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有两个解释,一是登高望远,树立雄心大志;二是走马上任,决心有一番作为。这个情景常常被画成一副图像,一些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指点江山。柳永作了一首《望海潮》,据《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了渡江南侵的念头,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金国后制成一扇屏风,仍觉不过瘾,又在画中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的画像,并题词其上,“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为豫章太守,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有两句话:“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陈蕃和徐稚。陈蕃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这个举动表明其他人不配。
主簿,官名,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府君是对太守的尊称。“百官所居曰府”,“郡守所居曰府,府者尊高之称”,“汉人称太守为明府”。 廨,官衙。“大家的意思是希望你先进官署(与大家见面或视察)”。现在新官上任,一般组织部领导陪同,致辞,然后合乎身份的同僚一起下馆子吃上一顿。陈蕃一上任就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名人,这大概是当时的风气,现在四海已无贤人了,因为领导自己就是本国、本省、本市最大的贤人,不然他怎么会当上领导呢?
武王式商容之闾,式,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这里大概引申为拜访。《尚书•武成》中说周武王: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商容,据说直谏纣王被免职,《淮南子》说他是老子的老师,那么果然是神人了。
席不暇暖,屁股还没坐热。中国人讲话往往比较夸张、曲折,由此可见。
徐稚是个隐士,他的老师、朋友当上官了,按汉代的官制是实行举荐的,所以常常辟他当各式各样的官,据说其中有个太守的官送给他,他都不要。而且这些人当官后徐稚就不太和他们往来了。但徐稚喜欢吊唁,老师、朋友死了,他会不远万里去哭一番。而且在吊唁的时候,他自己带一块棉布,浸上酒,到了墓前也不和死者家人打招呼,把棉布从酒里取出来,绞干洒在坟头,再大哭。这样的事他做过好几次。
陈蕃有很高的声望,被杀后,他的宗亲宾客姻属,也几乎都被杀光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
部分摘录于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108487&strItem=book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