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对心理学的认知

作者: 淮阴周立恒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00:19 被阅读0次

      心理学(psychology)由两个希腊词,“心灵”(payche)和“理性”(logos)组合到一起构成。17世纪,构成心理学一词的希腊词“心灵”的意义被扩大化,包含有精神(mind)的意思。而“理性”(logos)后来也表示讨论或推理的意思。因此,从心理学一词词源来看,它表示对精神的讨论或推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不仅涉及内部的心理过程,也涉及外在的行为。且像反射(reflexes)和本能(instincts)等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几乎与心理没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等原因,心理学的定义并不简单。在此我引用英国学者安德鲁.科尔曼(Andrew  M. Colman)的观点,心理学是关于行为和心理的本质功能与现象的科学。

      由于心理学复杂的理论,多样的用途,心理学总是被圈外人误解混淆。其中最易与心理学混淆的就是精神病学(psychiatry),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哲学(philosophy),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社会学(sociology)。由于篇幅原因,鄙人不再赘述区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有意者请自行查阅文献。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格式塔认知,人本主义,性生理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学说,其中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已被后六种学说所取代。

      而谈起心理学,不得不说的两个人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伊万.巴甫洛夫(lvan  Pavlov)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这个词,用以描述他在寻找病人的精神问题和治疗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精神动力学也由此产生。但是弗洛伊德不仅对精神疾病感兴趣,他毕生都在努力建立一套能够解释人类所有行为的理论,虽然它宏大的理论构想最终没有完成,但他的学说也因此更像是一组独立同时也彼此相关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包含五个尤其重要的理论。

      其一,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描述意识的三个层次,尽管这个比喻并不十分贴切。

      其二,力比多理论,今天力比多通常指性驱力,但是这是对弗洛伊德术语的误用,或者至少是过度简化了这个术语的原意,力比多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它激励着我们,并且使我们能够生存下去,性行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

      其三,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心理的三个部分,他们具有独立的动机和发展过程,但是通常三者会联合起来帮助我们生存。

      其四,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描述了人们心理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其五,心理防御机制,我们会无意识的使用很多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痛苦想法的伤害,适当的使用防御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然而过度使用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固着,认同,压抑,倒退,转移,升华。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那么我为什么要例举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呢?归根到底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主观臆想与客观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人指出,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没有自由意志,像丹尼尔.韦格纳和山姆.哈里斯就声称有科学发现,表明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如果这是真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而且还让我们感到意外,人怎么可能没有自由意志呢?似乎我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都是我们的自由做出的有意识的决定,例如:假设我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决定站起来走一走,这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决定,我本可以继续看电视或者做其他完全不相同的事情,我本可以把自己涂成绿色装扮成绿巨人与立陶宛空中飞人的邪恶剧团,战斗到死,但什么也没做,只是站起来走了走,当我这样做是我行使了我的自由意志,或者说看起来是这样,但如果按照韦格纳和哈里斯的观点,我们拥有自由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幻觉,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不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是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决定的,而且他们声称他们的观点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

      有人说科学可以证明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对这个观点我是完全是开放态度的,毕竟我们做决定的过程是大脑处理过程,更准确的说是神经处理过程,而神经处理过程显然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研究神经处理过程也正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内容,所以完全有可能神经学家会发现我们没有自由意志,但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目前已有明确的发现。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一度是以研究人的心灵为基础的,所以难免会给人留下遗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神鬼莫测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科学。而自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人的内心世界扩展到人的外在行为,以及动物的内心世界和动物的外在行为,又伴随着行为经济学的火热发展,又有人将心理学误解为行为学。而这两种误解的根源就来自于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

      因此,自由的意志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心理学问题。以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还远远不能解答。在美国学者马克.巴拉格尔的《自由意志》一书中写道:“现在你可能认为,因为凭直觉,我们似乎拥有自由意志,那么举证责任在于反对自由意志的一方,所以你可能认为既然我们已经推翻了他们的论证,那么我们拥有自由意志的说法就合情合理了。但这是一个误解,我们不仅推翻了反自由意志的论证,还说明了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不能凭直觉或常识来回答,恰恰相反,我们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科学假设。”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存在到此而至的说法,以前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是神秘玄幻非科学,现在又侧重于行为学,当然一直有人把心理学当成精神病学,至于未来的心理学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年前我对心理学的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pt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