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永平FB神霜简书文萃
《汉书》研读285:董仲舒传(四)

《汉书》研读285:董仲舒传(四)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21-10-21 06:27 被阅读0次


            董仲舒传(四)

    天人感应

    汉武帝感觉还意犹未尽,第三次对董仲舒进行策问。

    他说:大概听说过“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所以朕垂问天人感应,上欣赏唐虞,下哀悼桀纣,看到了这些逐步灭亡和繁荣昌盛的道理,虚心改善政治。现在大夫们明察阴阳变化,熟悉先圣道业,但你们的文章中还没有这些事情说透,难道是对当代的政务有什么困惑吗?有些道理还没有分条理陈述并表达完整,难道是害怕朕不明智吗?或者听了后被迷惑?三王的教化起初各不相同,也都有过失,有些人却说是永恒不变,这两种说法难道有什么不同呢?大夫们既然写出了大道的最高境界,陈述了治理乱世的办法,希望你们再说详细点,再说深入点,再说全面点。《诗经》中不是说过了吗:“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要亲自观览,大夫们务必阐明你们的观点。

    董仲舒再次对策说:臣听说过《论语》中说:“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现在陛下万幸加惠给微臣,留心听取我们这些接受过传统学识的臣子意见,再次颁布明策,切合其中意图,彻底弄清圣贤之德,这并非是愚臣的能力所具备的。前面愚臣的对策,有些道理没有系统整理,表达不完整,辞句不清晰,意旨不明了,这都是我学识浅陋的罪过。

    策中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听说过上天是群物之祖,所以全面覆盖包含万物没有偏颇。上天通过日月风雨来调和四季,通过阴阳寒暑来养育万物。所以圣人要效法上天行大道,也要博爱无私,布德施仁德厚遇百姓,通过礼义来引导百姓。春天是上天用来生育万物的,仁是君主用来爱护百姓的;夏天是上天用来生长万物的,德是君主用来养育百姓的;寒霜是上天用来诛杀万物的,刑是君主用来惩罚奸邪的。从这里来说,天与人的感应,就是古今之道。孔子写成《春秋》,对上度量天道,对下质询人情,参考古代,考察现在。所以《春秋》中所讥讽的,就是灾难所侵害的;《春秋》中所憎恶的,就是怪异所触及的。孔子在书中写出了邦家的过失,兼列举灾异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们的所作所为,其中的美恶表现,其实是与天地勾通往来呼应的,这也是谈论天道的一种说法。古代官府中设立修教训的官职,就是要让这些人用大德善化百姓,百姓大化之后,天下经常没有一人囚禁在狱中。现在却废除这个官职而不再修教,没有人再再负责教化百姓,所以百姓都抛弃行义,为争夺财利拼得你死我活,这样违法犯罪的人日益增多,一年之间的刑狱案件成千上万。因此可知,古代的法度是不能不采用的,《春秋》中就对变古进行讥讽。上天的命令称为命,命不是圣人不能执行;人的质朴称为性,性不是教化不能形成;人的欲望称为情,情不是制度不能节制。所以帝王对上恭谨承接天意,以顺和天命;对下务必教化百姓,以形成其性;修正法律制度,区分上下次序,以防止百姓贪欲;做好这三个方面,那么大本就具备了。人承受天命,本来就是超出其他生物范畴的。在家中有父子兄弟亲情,在外面有君臣上下名分,大家聚会相遇时,就必须有尊敬老人和长幼间的规范,有明确的相互接待礼节,欢欣有恩互相亲爱,这正是人最可贵的方面。种植五谷作为食物,播种桑麻用来制作衣物,饲养六畜,驾牛骑马,圈豹槛虎,这就是人得到上天的灵气,也是比万物可贵的地方。所以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们明白了天性,就能知道自己贵于万物;知道自己贵于万物,就能知道礼义;知道礼义,就能注重礼节;注重礼节,就能安心处于善道;安心处于善道,就能乐于遵循道理做事;乐于遵循道理做事,然后就能称为君子。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策中说:“陛下上欣赏唐虞,下哀悼桀纣,看到了这些逐步灭亡和繁荣昌盛的道理,虚心改善政治。”臣听说过积少成多,积小能成大,所以圣人无不积累微小的亮光,因而从微贱成为显贵。所以帝尧开始时的身份只是普通诸侯,帝舜则在深山中耕种,这都不是一日之功,大概是逐步积累才达到高位。话由自己说出,出口后不能堵塞;行动发自于自身,做完后无法掩饰。言行是治理国家最大的方面,也是君子能感动天地的地方。所以要尽小者大,慎微知著。《诗中》中说:“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所以帝尧战战兢兢日行其道,帝舜每天都在尽其孝道,善行积累后美名彰显,德行昭彰后受到尊重,这就是逐步繁荣昌盛的道理。积善在自身,就像是人每天在成长,而自己却没有觉察;积恶在自身,就像灯火耗尽灯油,人们不容易看出。不是明了情性和洞察世俗的人,有几个能够发现呢?这就是唐、虞之所以得到美名,而桀、纣被后人哀悼恐惧的原因。善恶跟随人们,就像影子跟随人形一样。所以桀、纣暴虐傲慢,谗贼就马上进前,贤良智者隐伏,他的恶行日益加重,国家日益混乱,但他们却安然认为就像太阳在天一样稳定,最终导致崩溃毁灭。他们暴逆不仁,并非是一天就灭亡的,也是逐步加重的,所以桀、纣虽然无道,却还能享国十多年,这就是其中的浸淫之道。

    策中说:“三王的教化起初各不相同,也都有过失,有些人却说是永恒不变,这两种说法难道有什么不同呢?”臣听说享乐而不淫乱,重复进行却不厌倦就叫做道;道是万世没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因为违反了道。先王的道肯定有偏颇不合时宜的地方,所以在政治上也会有昏聩行不通的,只要发现其偏差,补救弊病就可以了。三王的道虽然效法不同,可并不是相反的,都是为了救济扶衰,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当时环境发生了变化。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乎!”帝舜改正朔,易服色,这只是顺应天命罢了,其余的全都遵循帝尧之道,为什么非要改变呢!所以帝王只是改变了制度的叫法,并没有改变道的本质。夏朝崇尚忠诚,殷商崇尚礼敬,周朝崇尚文治,这都是为了继承补救缺失,应当采用这些措施。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是说历代帝王所采用的治国方式,就是忠诚、礼敬、文治这三种办法。夏朝沿袭虞舜制度,但却不说有所增减,是因为其所遵循的道和以前是相同的。道的本源来自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大禹继承帝舜,帝舜继承帝尧,三位圣王相互传授遵守的,就是同一个道,也没有补救救弊端的措施,所以才不说其有所增减。从以上来看,继承治世的,他们的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道也要相应改变。现在汉朝继承秦朝大乱之后,就应当减少周朝的文治,而多使用夏朝的忠诚。

    陛下有明德佳道,痛心世人物欲横流,哀伤王道不明,所以才举荐下诏贤良方正之士,议论考问,是想振兴仁义等大德,彰明帝王法制,建立太平之道。臣愚昧不肖,叙述所见所闻,背诵所学知识,说的都是老师教诲之言,仅仅记住只言片语。如果谈论政事得失,考察天下虚耗,这都是大臣辅佐的职责,也是三公九卿的责任,不是微臣董仲舒能力所达到的。但臣私下里也有感觉很奇怪的问题。古代的天下也是现在的天下,现在的天下也是古代的天下,大家共处一个天下,为什么古代能够实现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无奸邪,民无盗贼,监狱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是什么错误导致现在衰落到这种程度呢?也许哪里违背了古代的治理大道了吧?或者哪里违背了上天之理呢?如果尝试着察看古代的轨迹,追溯到上天之道,也许能够发现一些问题。

    积少成多

    上天也对万物也各自有不同,给予利齿就去掉头上的角,给予两翼就弱化其双足,所以接受大的恩惠就不能再分享小利。古代给予俸禄的,不靠力气吃饭,不能经营工商业,这也是得大利后不能再分享小利,和上天之意是相同的。如果如果已经接受大利,还拿取小恩小惠,连上天都不会对其满足,何况是人呢!这正是百姓愁苦衣食不足的原因所在。有些受宠位居高位,家中温饱食用俸禄,但仍然借助富贵的势力,和百姓在天下争利,百姓怎么能比得上他们呢!所以他们能多买奴婢,多养牛羊,多建田宅,扩大产业,增加积蓄,一心致力于此永无止境。他仙仗势压迫百姓,百姓则日削月浸,最后都趋于赤贫。富者奢侈无度,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但得不到上面救助,百姓就会民不聊生;他们一旦民不聊生,就会不再害怕死亡,哪里会害怕犯罪呢!这正是刑罚繁多但奸邪不能制止的原因。所以享受俸禄的家庭,只要享用俸禄就行了,不要再与民争业,然后就能利益均布,百姓也能靠勤劳致富,实现家庭足用。这就是上天之理,也是太古的大道,天子应当效法作为制度,大夫要首先遵循并带头执行。所以公仪休在鲁国担任相国,看到妻子在织帛,一怒之下逐出其妻;在家中吃饭时,吃到自己家中种植的葵菜,因生气而全部拔掉,并且对下面说道:“我已经食用国家俸禄,怎么能再去争夺那些女工的利益!”古代的贤人君子在位的都是这样,下面百姓才尊重其言行,接受其教化,百姓受到其廉洁感化不再贪鄙。到了周朝衰落后,他们的卿大夫都不讲求义,只是一心追求利益,再也没有了推辞谦让之风,只有争夺田地的诉讼。所以诗人痛恨这种现象而进行讽刺,诗中说:“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如果上层喜欢义,那么百姓就会争相仁义而风俗友善;如果上层喜欢争夺利益,那么下层百姓就会奸邪风俗败坏。从这些看来,天子和大夫是百姓仰望和仿效的榜样,也是远方之人向内地遥望模仿的榜样,他们怎么能身处贤人之位却去做普通百姓的事呢?那些经常惶惶不安求财求利担心穷困的,只是普通百姓的想法;那些经常忙于寻求仁义担忧不能教化百姓的,则是大夫们的想法。《周易》中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是处在君子之位人的事,背负东西是小人的事。这就是说,处在君子之位却做出普通百姓的行为,他的祸患一定会到来。如果处在君子之位,做君子应当做的事,那么除了像公仪休在鲁国做相国那样,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春秋》中所说的大一统,就是天地的常经,古今的通行道义。现在老师们教授的各不相同,人人说法相异,百家研究方向不同,其主旨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上位的人君无法保持天下统一;法令制度多次变化,下面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遵守。臣的愚见,认为诸子百家中凡是不属于六艺科目和孔子学术的,都要断绝其道,不允许其继续发展。如果邪辟之说息灭,那么就能学术系统一,法律制度明确,百姓才能有所服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0月21日(古历辛丑年九月十六)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董仲舒传(三)

    董仲舒传(二)

    董仲舒传(一)

    卫青霍去病传(四)

    卫青霍去病传(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书》研读285:董仲舒传(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dt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