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转化
被迫性动机、外激励动机和内激励动机三种动机间可以相互转化。
被迫性动机可以通过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刺激转化为外激励动机,通过找到兴趣或意义,也就是通过改变态度,产生新的信念的方式转化为内激励动机;外激励动机本身会存在边际递减的效果,单纯的外激励动机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地转化为被迫性动机;外激励动机可以通过在做的过程中改变和强化态度的方式向内激励动机转化;内激励动机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和信念的改变就会导致动机向外激励动机的转化,并很快的转化为被迫性动机。

故事:朱元璋普法
《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的普法读本。

朱元璋正确地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探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动机转化的方向和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激励的方式。
作为领导者,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也具有了相关的责任,要根据员工的动机状况进行激励,以引导员工动机从消极转为积极,进而改变员工的行为。
-END-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电子版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1 动机及动机理论
4.2动机的类型及转换
之一;之二(心流);之三(为什么人们会有“我就是要这样做”的想法?);之四(三种动机的转化)
4.3激励和激励的类型
4.4客户中心激励实践
4.5单元小结
第5单元:团队管理
5.1理解团队
5.2团队构建与发展
5.3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
5.4团队决策
5.5单元小结
网友评论